据报道,美澳两国研究人员最近在储能和发电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就同等尺寸而言,其新研制的实验系统产生的电力是目前最好的锂离子电池的3倍到4倍。该成果发表在近期《IEEE:光谱学》杂志上。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纳米技术研究小组副教授迈克尔·斯特拉诺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副教授科洛石·卡兰塔-扎德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沿碳纳米管测量其化学反应速度时,发现了此一反应可产生电力。目前,其正结合各自在化学和纳米材料技术上的专长探求该现象的发生机理。
  卡兰塔-扎德表示,该基于碳纳米管的实验系统可产生电力,这是研究人员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对硝化纤维内的碳纳米管进行喷涂,并点燃其一端,掀起的燃烧波表明纳米管是非常出色的热传导体。更妙的是,燃烧波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电流。这是首个利用热电效应在纳米尺度产生电力的方法,从而有望解决发电装置微型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 热电效应 】
  所谓的热电效应,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
  科学家发现,鲨鱼鼻子里的一种胶体能把海水温度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神经细胞,使鲨鱼能够感知细微的温度变化,从而准确地找到食物。这种因温差而产生电流的性质与半导体材料的热电效应类似,人工合成这种胶体,有望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获得应用。
  另外,热电效应还包括热电制冷,又称作温差电制冷,或半导体制冷,它是利用热电效应的一种制冷方法。1834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尔帖在铜丝的两头各接一根铋丝,在将两根铋丝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上,通电后,发现一个接头变热,另一个接头变冷。这说明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电回路在有直流电通过时,两个接头处分别发生了吸放热现象。这就是热电制冷的依据。
      信息整理:拓普仪器仪表网  信息来源:www.to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