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弧线圈和电抗器不是同一种产品,他们是有区别的,那么消弧线圈与电抗器的区别是什么呢?
    消弧线圈又称消弧电抗器或接地故障补偿装置。它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主要作用就是将系统的电容电流加以补偿,使接地点的电容电流补偿到较小的数值,以防止弧光短路。一般都安装在系统中
性点上。也就是避免单相接地时,产生的电弧不能自行熄灭,导致相间短路等故障。
    而电抗器一般是一个没有导磁材料的空心电感线圈,其一作用就是限制短路电流,尤其是6-10kV系统;其二就是在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上采用并联电抗器,用以补偿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容和吸收
其无功功率,防止电网轻负荷时容性功率过多引起电压升高,还用来补偿线路的充电无功功率。
    电抗器是用来吸收电缆线路的充电容性无功的。电力网中所采用的电抗器,实质上是一个无导磁材料的空心线圈。它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为垂直、水平和品字形三种装配形式。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
时,会产生数值很大的短路电流。如果不加以限制,要保持电气设备的动态稳定和热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了满足某些断路器遮断容量的要求,常在出线断路器处串联电抗器,增大短路阻抗,限制短路电流。由于采用了电抗器,在发生短路时,电抗器上的电压降较大,所以也起到了维持母线电压水平的作用,使母线上的电压波动较小,保证了非故障线路上的用户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电抗器也叫电感器,一个导体通电时就会在其所占据的一定空间范围产生磁场,所以所有能载流的电导体都有一般意义上的感性。然而通电长直导体的电感较小,所产生的磁场不强,因此实际的电
抗器是导线绕成螺线管形式,称空心电抗器;有时为了让这只螺线管具有更大的电感,便在螺线管中插入铁心,称铁心电抗器。电抗分为感抗和容抗,比较科学的归类是感抗器(电感器)和容抗器(电容器)统称为电抗器,然而由于过去先有了电感器,并且被称为电抗器,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电容器就是容抗器,而电抗器专指电感器。

电抗器及消弧线圈的试验项目
    电抗器及消弧线圈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
2、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3、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及电容量
4、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
5、测量与铁心绝缘的各紧固件的绝缘电阻
6、绝缘油的试验
7、非纯瓷套管的试验
8、额定电压下冲击合闸试验
9、测量噪声
10、测量箱壳的振动
11、测量箱壳表面的温度
9.O.2 各类电抗器和消弧线圈试验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干式电抗器可按本标准第9.0.1条第1、2、4和8款进行试验;
2 油浸式电抗器可按本标准第9.O.1 条第1、2、4、5、6和8款规定进行试验,对35kV 及以上电抗器应增加本标准第9.0.1条第3、7、9、10和11款试验项目;
3 消弧线圈可按本标准第9.0.1条第1、2、4和5款进行试验,对35kV及以上油浸式消弧线圈应增加本标准第9.O.1 条第3、7和8 款试验项目。
9.O.3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应在各分接的所有位置上进行;
2 实测值与出厂值的变化规律应一致;
3 三相电抗器绕组直流电阻值相互间差值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
4 电抗器和消弧线圈的直流电阻,与同温下产品出厂值比较相应变化不应大于2%;
5 对于立式布置的干式空芯电抗器绕组直流电阻值,可不进行三相间的比较。
9.0.4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应符合本标准第8.0.10条的规定。
9.O.5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及电容量,应符合本标准第8.0.11条的规定。
9.O.6 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额定电压在110kV以下的消弧线圈、干式或油浸式电抗器均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表D.0.1的规定;
2 对分级绝缘的耐压试验电压标准,应按接地端或其末端绝缘的电压等级来进行。
9.O.7 测量与铁心绝缘的各紧回件的绝缘电阻,应符合本标准第8.0.7条的规定。
9.O.8 绝缘油的试验,应符合本标准第19.0.1条和第19.0.2条的规定。
9.0.9 非纯瓷套管的试验,应符合本标准第15章的有关规定。
9.0.10 在额定电压下,对变电站及线路的并联电抗器连同线路的冲击合闸试验应进行5次,每次间隔时间应为5min,应无异常现象。
9.0.11 测量噪声应符合本标准第8.0.17条的规定。
9.0.12 电压等级为330kV及以上的电抗器,在额定工况下测得的箱壳振动振幅双峰值不应大于100μm。
9.0.13 电压等级为330kV及以上的电抗器,应测量箱壳表面的温度,温升不应大于65℃。
    信息来源:www.topdq.com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