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如今将再展雄姿、再立新功,今天实现试通水的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把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南水北调为何选择大运河?
历史上南粮北运、江水北送奠定今天南水北调基础
“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肯定不会想到就此延伸出世界级工程——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参与大运河修筑维护的人们,当然也难以想象会在今天开拓出新的功能——南水北调。”曾参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设的原市水利局副局长周海军介绍说,公元前486年,欲北上争霸的吴王夫差筑邗沟沟通江淮水道,作为运送粮草的子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从此邗沟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河道走向虽屡有调整(史称“邗沟十三变”),但整体格局未变,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多次扩挖、疏浚和整修,形成了今天京杭大运河里运河的基本格局。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在我国航运史上创造了太多辉煌和奇迹。
跨入21世纪以来,每年仅经京杭大运河江苏北段的货物运输量就达近1亿吨,相当于3条铁路的运输量。其中产自中国北方的煤炭每年约有4000万吨通过京杭大运河南运到华东地区。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沟通水系、调配水源方面,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战功显赫了。”水利文史专家徐炳顺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江苏省就开始利用京杭大运河向北调水。建设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的江都抽水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抽水站,可以每秒473立方米的流量将长江水调入京杭大运河。每年枯水季节,通过设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梯级泵站逐级翻水,将江水送达江苏淮北地区和山东南部。
“昨天的江水北送,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南水北调的基础。”省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冯旭松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兴建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
如何让长江水“爬高”北上?
沿线13个梯级泵站翻水,最高水位比长江高10层楼
“工程沿线借助了不少京杭大运河断面和已有的湖泊调水。”南水北调扬州建设处工程科科长李正安介绍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之前,在规划设计的输水线上有很多河道因为长期缺水已经干涸或者消失,剩下的河段也很狭窄,很难满足输水的要求,南水北调工程拓宽浚深和新开了若干条河道,比如扬州境内的高水河、大三王河加固了沿线堤防、闸站和灌排水洞,开挖修筑了三阳河潼河等,使得整个输水线重新焕发青春。
“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总长1156公里,建设13个梯级泵站,全线最高处东平湖水位与长江水位差约40米,比10层楼还要高。”冯旭松介绍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从长江下游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段取水。把水从长江抽上来进入京杭大运河,一个江都站上下水位差就达6—8米,因此,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新拓浚运西线河道为输水线,一路上经过二十几道泵站闸,逐级提水上引,从而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4个湖泊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江苏境)后水分两路,一路向北,在山东省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沿线文物遗迹会受影响吗?
目前扬州段共有30处文物,全在受保护之列
缘水而兴的扬州,辉煌的历史文化更是和水息息相关,至今留存的文物遗迹也多和运河有关,宋代至清代的古运河遗迹在江都、高邮、宝应都有留存,目前扬州段共有30处文物,全部在受保护之列。
徐炳顺介绍说,2004年5月9日至6月1日,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里运河(扬州段)工程,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队、高邮博物馆、江都博物馆、宝应博物馆对里运河沿线相关文物进行了重点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包括古邗沟与古运河故道、古运河大堤、古码头、古船坞、古闸口、古建筑等。他们建议将沿线文物和遗迹进行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整体规划和保护措施。其中对位于高邮市三垛镇老街区的三垛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陶器、铁器、木料和砖井圈等,目前已对河道两侧的遗址区域进行保护。
扬州是通史性城市,历朝历代的文物都有留存,而扬州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最早动工的地方之一,当地的文物保护计划尤其值得关注。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顾风介绍了他们和水利部门配合保护南水北调工程中涉及的文物的经验,并且呼吁国家文物局针对今年大运河要申报世界遗产的议题制定统一政策,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大运河。
信息来源: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整理:www.yztp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