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正月十三,上灯的日子,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昨天,采访“老扬州”和民俗专家得知,扬州元宵节习俗还蛮多的呢,承载着许多乡愁的记忆。
灯期为6天 “正月十五闹花灯”
对于过元宵节,扬州人有句老话“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扬州人的良宵美景。
“老扬州”李宝惠说,扬州地区普遍以元宵节前后6天为灯期。正月十三是“上灯”,在此之前,凡有姑娘出嫁而未生育者,娘家必送去一盏麒麟灯或莲花灯,叫做“交灯”。送的灯俗称“高灯”,喻“早生贵子”之意。甚至还有派人从子女多的人家偷来一只钵子,连同诸如“麒麟送子”等彩灯一起,敲锣打鼓地送到望子人家,祝他们早早生子的民俗。第二年灯节,这对夫妇若生了孩子,必要买一套钵子(6—8只),公开送到原被偷钵子之家,感谢发了好吉兆。
从“上灯”起,各家均于晚间在佛龛前点起花灯,合家欢聚于灯下。
春节压轴大戏 “十五元宵赛小年”
扬州著名民俗专家曹永森介绍,扬州元宵的民俗与除夕相对应,除夕夜是关门团年,元宵夜与之相对,人们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静寂,“元宵闹夜”就成为明显的节俗标志。
扬州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闹”。扬州人在元宵节期间不仅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同时还可以看到各种民间歌舞杂技的表演,这样的场景,就是“闹花灯”,扬州人信奉越“闹”越发、大“闹”大发,元宵节也因此成为扬州人的狂欢节。
“闹花灯”在扬州历史悠久,清代惺庵居士的《望江南百调》就记载:“扬州好,灯节庆元宵。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从事着猜灯谜、歌舞等活动,不亦乐乎。元宵晚间常有四乡的舞龙灯队,或进城镇参加“灯会”比艺,或至各村庄巡回表演。也有耍狮子灯和马灯、荡湖船、打花鼓、踩高跷,跳“河歪(河蚌)精”、跳小人高肩舞等见于灯队之中,沿途若有人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则必演上一段,热烈气氛常至深夜。
寓意圆满顺畅 “上灯圆子落灯面”
元宵节期间,扬州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十三晚上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十八晚上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何有这一习俗?通常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在扬州人看来,家中“圆圆满满”“顺顺畅畅”就是一种幸福。
曹永森说,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过去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像月圆也。”看来,是因为“像月圆也”,生活在“月亮城”的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吃上一碗面条,是告诉人们年节的大幕徐徐落下,紧张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一年又开始了,预祝大家各项事业都能像吃面条一样,顺顺畅畅!
无论是汤圆还是面条,在元宵节都已经被扬州人赋予了某种特别的启示和善良的祝愿,已经成为吉庆的载体、祥瑞的象征。
信息来源:扬州网 信息整理:www.top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