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宝应是苏中大地上著名的古县邑,始建于秦,古称东阳县、安宜县。唐朝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安宜寺尼真如偶获“玉鸡、谷壁、玉印”等八宝贡献于皇上,唐肃宗视为祥瑞,称为“定国之宝”,改国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得宝之地安宜县亦改名宝应县,并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望县”。  
    宝应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里下河地区,地理位置上由于地壳的变化,西北偏高,东南偏低的锅洼地貌,历来具有“金湖银荡”之说,四季气候宜人,独具江南水乡之幽境,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天,宝应已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县,中国荷藕之乡,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县等殊荣。千年的古运河穿宝应而过,汇聚东西货物,云集南北商贾,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宝应酿酒业的勃勃兴起,唐宋时期宝应酿酒业颇为兴盛,至明清时更为发达,明未清初城乡大小糟坊数百家,真可谓:“鸡声犬畎远相望,社酒登糟唤客尝"的时代写照。以宝应“乔家白酒"最为著名,当时誉满京师,被列为皇室贡品,清代宝应才子乔出尘,以饮茶品酒闻名地域,家藏若干佳酿陈酒,琳琅满目,如数家珍,自有《戏题乔家白》诗曰:“注玉倾银但有香,梨花一色恰相当,风帘要署乔家白,怕把书巢作醉乡”。可见“乔家白酒”完全具备现代陈酿酒的色香味三者俱佳之特征。  
    据县志记述《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宝应任幕僚之职时,他爱宝立秀丽的水乡风光,也最爱“乔家白酒",常常借酒解千愁,以激发创作灵感,曾有《咏乔家白》之诗,曰:“沽三白酒供清饮,携芥山茶佐胜游,分赋梅花漾轻浆,片帆风雪到扬州”的闲情逸趣。  
    民国年间,以宝应德和、五和、恒茂酱园糟坊所酿之酒,特色显著以宝应德和“陈瓜酒"为代表,继承“乔家白酒”传统工艺特色,以上等糯米为原料,陈瓜为辅料,经传统的原始的浸泡、净提等工艺特色,其酒味醇厚甘爽、舒筋活血、营养丰富,代表了“乔家白酒”的第二代产品,曾获1939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  
    镇村酿酒的兴盛,促进了地方酒酿造的空前。宝应的宋泾河水经望直港过三里荡,流至天平,澄澈照人,可谓酿酒的天然水源,解放战争时期以天平为例,大型糟坊多达十六家,一天出酒就达6500斤之多,人称“蔡戴杨王张、家家有糟坊”。最大的酿酒大户为蔡复裕,一天出酒近500斤之多。酒度达72度,称之为“二锅泡子”,糟坊烟囱连绵如林,河埠新兴,运酒船只往来似梭,真所谓“何必梦中求琼浆,直向宝应觅醉乡”。
    1956年1月18日,原宝应酒厂以宝应、天平、氾水数家糟坊组合建立“公私合营宝应酿酒场”,由十九位老师傅组成,在不足千元资产的原始条件下,艰苦创业,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和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在江苏省内具有较大知名度的白酒酿造企业。在继承和光大“乔家白酒”的基础上,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科技方法,形成以五琼牌五琼浆系列酒,龄龄牌龄龄营养保健酒,倾心牌莲藕汁饮料为代表的三大系列近百余种规格的产品。  
    五琼浆系列酒,在不断光大“乔家白酒”的基础上,使“乔家白酒”的第三代产品“五琼浆酒”成为中国维扬名酒的灿烂明珠,五琼浆系列酒选用优质高粱、玉米等五种粮食为原料,采用高温酱香大曲和中温浓香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沿袭传统的酿酒工艺,结合现代科学酿造技术,经陈年老窖发酵,蒸馏择酒,由国家级评酒专家精心勾兑而成。该酒系省内独创兼香型曲酒,其酒度适中,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醇厚丰满,味纯尾正,既有茅台酒的酱香风味,又具泸州老窖的浓香特色,入口浓香,回味酱香,口感别具一格,被评酒专家们誉为一酒两味“上乘佳品,精品中之珍品",俗称为“浓头酱尾”。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九日轻工部食品发酵研究所名誉所长秦含章先生在品评五琼浆酒后,频频赞道,诗兴盎然,步乔诗之韵律,兴然怍诗一首,曰:“乔家传名梨花香,古园酿得五琼浆,秋风送到维扬曲,爱把书巢作醉乡”。  
    五琼浆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口感得到了宝应及周边地区百姓的大力欢迎。80年代,宝应大曲(俗称“宝大”)占据了宝应人酒桌上的绝大部分份额;90年代,婚丧嫁娶必用五琼浆几乎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信息来源:互联网 信息整理:www.to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