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悠久,其下辖的县市历史绵长。在悠长的历史中,城市的名称总会因为种种原因有所变动。昨日,从扬州市档案馆了解到,仪征就曾两度名叫“扬子县”,档案馆正在编辑当中的《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中可以明晰地了解到仪征改名的缘由以及全部经过。
汉武帝元封五年,仪征始置县
   
仪征历史悠久,据《扬州市志》等史书记载,仪征早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县,为舆县,公元436年撤销。唐永淳元年复置县,为扬子县。宋乾德二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改建安军为真州,赐名仪真郡。仪真之名始于此。此后真州曾被改为县、路。其间,在元代至元二十年,真州并入扬子县。至元二十一年,继又恢复为州。明洪武二年(1396年),撤销真州,设仪真县。清雍正元年(1723)避帝名讳,改为仪征县。宣统元年(1909),避帝名讳,改为扬子县。
   
民国元年,扬子县复名仪征县。抗日战争期间,今仪征县境内曾同时分属冶山、甘泉、仪扬3个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4月,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权相继成立东南县、仪扬县。1949年2月,仪扬县改名为仪征县。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仪征县,设立仪征市。
宋代称“真州”,苏东坡陆游来此一游
   
据了解,自唐至清,仪征便为水陆要冲,古运河由此通江达淮,隋唐起即成为漕盐纲运中转之处,到唐宋时已成为著名的工商城市和园林城市,这里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五代时,因接过吴国皇帝杨溥的驾,改名“迎銮”。到了北宋,皇帝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
   
宋代,仪征称真州,领扬子、六合两县,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历史上较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其时,许叔微的《伤寒三论》、陈敷的《农书》都是真州人为华夏文明作出的贡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的真州复闸,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人刘宰“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沙头缥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此去烦君问耆旧,几人犹得守林丘”的诗句是对当时繁华真州的真实写照。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陆游等名人,都到过真州并留下诗作。
   
宋代真州建有名园——东园,“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是一座林木萧森、楼台掩映、鸟语花香、水阔空明的山水名园。园子落成后,绘成了图,欧阳修照图写了一篇《真州东园记》。
   
另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东园,欧阳修记,蔡襄书,人谓园与记、书为三绝”。可见,今人称之为东园三绝指的是:名园、名记和名书。
《清宫扬州御档(续编)》,反映仪征改名
   
隋炀帝开运河,沿河建了四十多座行宫,仪征境内有两座,一曰临江宫,一曰扬子宫。据说“扬子”的名称来源于此,而仪征这段江面就叫扬子江了。确切地说,史上,有文字记载仪征称为扬子县,首次是唐永淳元年,其次为宣统元年。正在编辑中的《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一书,收入的一件宣统元年的奏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仪征改名的缘由以及经过等情况。
   
在这份题为《奏为将仪征县名改称扬子县等事》奏折中,两江总督端方写道:据江宁布政使樊增祥详据仪征县称,该县旧名扬子县,又名仪真县。雍正元年因避堂讳嫌,名改仪征县,现以上一字应避御名,并无可以恭代之字,应请仍复旧名,改为扬子县,所有该县印信并教佐各员钤记均应改换另铸……奏折末尾有宣统皇帝朱批:该部知道钦此。日期为:宣统元年三月初四日。从现有史料看,此奏折当获准奏,仪征县很快改为了扬子县。
    信息来源:扬州时报 信息整理:www.to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