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宝应老城区的城市河古称宋泾河,原为汉末广陵太守陈登所凿夹耶渠。隋末至明初的700多年中,宋泾河一直是宝应老城中的漕运要道,南由津湖穿入城内,北出白马湖。至元末明初,运河改道城西,宋泾河成为城市河,河面宽阔,河水南由跃龙关、北由北门外水闸流入,环绕市区,形成了城市河水系,最后向东出利涉关流入望直港。明代中期,宋泾河两岸有许多商铺,河上除有“二桥”(即唐初大将尉迟恭所建孝仙桥和广惠桥)外,又建有学宫前的迎秀桥,学宫西侧的爱莲桥、多子桥、仓桥,中大街南侧的广济桥,原县政府东北侧的水门桥及西侧的玉带桥等。明代后期,因重建城墙,北门外水闸被堵塞,城市河水仅由跃龙闸注入,水源不足,河面逐渐淤浅、狭窄,桥梁也由大变小。城市河流进宝应县内环绕新老城区长达10余公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河水系格局。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县政府逐步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对部分河道进行整治,并保护河道上的桥梁10余座。
宋泾河为宝应城市河。因是刘宋时期的夹耶渠故道而得名。泾即“夹耶”二字省称,指干道河流之间用以沟通的支流。陈登从古平安县向东北开渠至白田村以北地界,再与白马湖水相汇,经邗沟东道,水泄射阳。东北流向的夹耶渠不但连接了邗沟西道,也起到了连接古邗沟东道与西道的作用。因为这个缘故,三国以来历代史书将夹耶下游的古邗沟东道也统称为夹耶渠。西晋夹耶渠下游淤塞,刘宋以黄浦溪灌夹耶渠,同时因白马与末口间淤塞,便与夹耶同向另开新支河用来沟通淮河的末口与射阳湖,取代了古夹耶渠沟通江淮的功能。明代文人取刘宋之前夹耶故道之意,将夹耶故道,特别是穿城段雅称为宋泾河。所以,邗沟东道即是天平的宋泾河,民国时则称城市河,其有两个源头,一为黄浦溪,一为县城,河周边为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而刘宋所开的新支河则是自泾河镇流出,在大溪河以北,流经曹甸,入射阳湖,继续延伸至现射阳湖镇区北的那条河,旧名大泾河。
值得一提的是,宋泾河在宝应尚分多条支流。明代,李瓒等自南门引运河之水,入西门爱莲池,再向东经得宝河入宋泾河。因绕学宫,又称学河。自小新桥向西开一河,称玉带河,爱莲池、得宝河湮塞后,于学河西南的多智桥附近筑石坝,使玉带河水倒流,经状元桥,镇龙桥,小新桥,重入宋泾河。
信息来源:www.topdq.com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