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一首柔情似水却又响遏行云的《九九艳阳天》,唱不尽情窦初开的青涩年华,绘不完荡气回肠的战争岁月。
《九九艳阳天》,电影《柳堡的故事》主题曲。由我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王苹执导的《柳堡的故事》,以宝应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革命、爱情故事为题材,红遍大江南北。时至今日,在百度检索栏里输入“柳堡”,跳出的关键词多与“柳堡的故事”相关。
因出演女一号“二妹子”一炮走红的陶玉玲,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光影】战争中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是那段大家耳熟能详的《九九艳阳天》。熟悉的旋律中,镜头在宝应水道慢慢推进,独木小桥、依依垂柳,一一呈现。随着节奏的变化,出现了整齐的新四军队伍。英姿勃发的指导员骑在马上,回想起五年前,那个发生在柳堡、令人难忘的故事。
农民受压迫多年,不敢亲近子弟兵。随着军民之间的不断接触,终于消除隔阂,水乳交融。朝气蓬勃的副班长李进,遇到了善良俊俏的二妹子。在村头、在河边,经常飘荡起他们愉快的歌声,彼此真诚而含蓄地表达着朴素爱情。
当时,部队要远赴战场,战士是不能和群众家的姑娘谈恋爱的。最终,经过极其激烈的思想斗争,李进暂时放下了儿女情长,扛起钢枪赴战场。
打跑了日本鬼子,打败了反动派,当李进再次回到宝应时,他得到了领导的首肯,同意他去找二妹子。此时的二妹子,也已成长为革命战士。于是,在委婉多情的《九九艳阳天》的旋律中,李进再次遇见了俏立船头的二妹子……
应该说,在众多的革命题材影片中,这部《柳堡的故事》新颖独到。它没有着重描写大规模的斗争,而将目光放在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情感上。女导演王苹以女性化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军民之间的经历,从而使人们对战争历史的追忆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温馨。
影片中,苏北水乡的风车、杨柳、板桥、轻舟所构成的优美画面,配上浪漫舒缓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久久萦怀不去。
【寻访】电影源于凄美真事
“这部电影把革命题材和爱情故事融于一体,这在当时是了不得的。”曾担任宝应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的刘世昌,说起这部《柳堡的故事》,感叹不已:“当时,革命题材的作品是不允许掺进爱情成分,否则就会被认为腐蚀革命思想。”但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一处谈情说爱的镜头。如此干净纯情的电影,更是让人佩服。
刘世昌透露,这个动人的电影故事,源于柳堡一段凄美的真人真事: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某连队驻扎在村子里。一个战士被房东姑娘相上了,但粗心的战士浑然不知。这也难怪,当时连队战士与老百姓之间都非常亲密。直到有一天,那个战士发现自己口袋里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好”,才感到姑娘对自己的爱意,但出于遵守军队纪律,他没吭声。不久,部队上前线,战士在战场上牺牲了……
尽管真实版的“李进”和“二妹子”没能走到一起,但编剧在创作时,还是改编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刘家坝头改名柳堡
刘世昌说,电影拍摄地原来叫“留宝”。传说在清朝,一个人上学赶考,经过这里时,把宝剑插在地上,临走忘了拿,此地因而得名“留宝”。后来,刘姓人家搬到了这里,这里就取名“刘家坝头”。
编剧创作时,为了体现既是战争又是抒情的风格,就将刘家坝头改成了柳堡,因为“柳”字多情,而“堡”有兵味,显得刚柔并济。待到电影正式上映后,这里干脆就改成了“柳堡”,一直保留至今。
【对话】
“这些天,真是太忙了!”记者辗转采访到身在北京的“二妹子”陶玉玲时,她正全力准备即将在人民大会堂献演的庆祝建党90周年演出,为此谢绝了所有媒体。不过,她破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剧组一路追陶玉玲
“我至今仍能活跃在荧幕、舞台上,和扬州是分不开的。”77岁的陶玉玲对柳堡、对扬州充满着感恩之情。
“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把这个发生在柳堡的真事搬上银幕,在全国找演员。”陶玉玲回忆说,“我当时在南京前线话剧团,演了不少的话剧。胡石言、黄宗江就向导演王苹推荐了我。导演、摄影、化妆师等五六个人,火速赶到了南京。到南京,才得知我下部队到浙江舟山去演出了。那时,我们一天一个地方。当他们赶到舟山时,我又随部队到了岱山。就这样,一路追赶……”
剧组一班人见到陶玉玲,觉得这个姑娘长得很朴实,而且老家在镇江,对江苏的生活很熟悉。可糟糕的是,因为连夜赶路演出,陶玉玲的眼睛鼓出了一个大包。“当时,他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带回八一厂。过了些天,他们研究后,说我很好。就这样,我成了‘二妹子’。”
到柳堡走了3天3夜
“那时,到柳堡走了3天3夜。先是坐火车到南京,然后从南京坐汽车往宝应赶,再坐船到柳堡。现在,只要几个小时就到了。”陶玉玲说,那时她和剧组就住在老乡家。“我和导演王苹,在乡亲的堂屋里,搭了两张单人床就住下了。我们平时和乡亲们一起做农活,划船,割麦子……”陶玉玲说,老乡们非常好。“每次到柳堡,他们见到我,都热情地说,我还给你做过饭呢!”
“二妹子”一炮而红,陶玉玲接到了很多的片单,但都被她谢绝了。“那时我是一名话剧演员,演好话剧是我的天职。即便拍电影,也是话剧团投拍的。”
文革时期,陶玉玲下放到南通,当了工人。一家人被分在了南通、南京、北京三地。1978年,陶玉玲进入八一厂,真正成了一名电影人。
“扬州需要我就去”
二妹子在《柳堡的故事》中的台词,只有200多字,主要通过人物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也没有什么难度不难度的,我当时就是一张白纸。最后,大家画出了一幅最美最好的画,画出了一个最好的‘二妹子’。”
“感谢柳堡!感谢老乡!感谢作者!没有老乡们当年支前、流血牺牲,哪有《柳堡的故事》?” 后来,陶玉玲还把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带到北京,学习国旗护卫队的队列和精神。“她们本来就优秀,学了之后效果非常好。”陶玉玲说:“只要扬州需要我去,我就去。”一次,宝应在北京举办活动,她当时都快上飞机了,一接到电话,听说要她出席,立马改变行程,赶了过去。结束之后,才赶往机场。
“沾了你们一辈子光”
“现在,我已是‘二奶奶’了,沾了你们一辈子的光!”陶玉玲说,现在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知道《柳堡的故事》这部电影。“大伙见了我,仍亲切地叫我‘二妹子’。”
“就说昨天吧,下大雨,车子很难打。司机在路上见到我,说‘这不是二妹子嘛!’主动把我搭上了车。”
“人们见了我,都要照张相。大家这么喜欢我们,有生之年,只要时间安排得了,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
现在,“二奶奶”陶玉玲依旧很忙碌,央视播出的《永远的忠诚》中,她饰演关心“沈浩”的老奶奶;《矿哥矿嫂的平凡生活》中,出演一个大娘。此外,还有众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天天安排得满满的”,还时常到外地演出。“认真做好每件事,开心过好每一天。”
【延伸】柳堡镇谋求新发展
柳堡镇政府负责人称,自上世纪50年代电影《柳堡的故事》走红后,柳堡镇名扬全国。“我们到外面,说起柳堡,大家几乎都知道!”
据透露,柳堡正着力打造这张名片。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新柳堡的故事》以改革开放后的爱情生活故事为题材,使柳堡再度扬名;如今,电影《新柳堡的故事》也已封镜,表现的是二妹子模范民兵班学习、生活的精神。
柳堡镇要把二妹子模范民兵班,进一步打造成品牌。“我们柳堡的工业基础在全县是好的,还是鱼米之乡,农业水产资源丰富,正在谋求更大发展!”
电影档案
片名:柳堡的故事(八一电影制片厂,1957年)
导演:王苹
编剧:胡石言 黄宗江
摄影:曹进云
作曲:高如星
演奏:中国铁路文工团管弦乐队
主演:廖有梁——副班长李进
陶玉玲——二妹子
……
颜色:黑白
信息来源:扬州网 信息整理:www.top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