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的淮安,处在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物产富饶,人才荟萃。在历代频繁过境的各地商贩传播下,尤其是侨居于此的官宦巨商家属们助推下,这里节庆活动一向多姿多彩。
  就拿已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端午节来说吧,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纪念性活动,在淮安就并存着人们对两位忠臣怀念心迹的表达:在古淮河与大运河交叉位置的古末口,建有专祀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古庙,说明淮安先民对伍子胥的敬重情结,不亚与对战国末期的屈原,尽管纪念屈原的地域更为广阔。至于端午节的其他民俗活动,则更多地蕴含着从更早的夏、商、周传承下来的祛病防疫的初衷。在当地众多纪念性与民俗性的习俗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搞龙舟竞渡、包芦苇粽子、插菖蒲香艾、挂判官画像、饮雄黄药酒,还有如下一些习俗,也是值得品味的。
  淮安各澡堂的浴池里,端午节争相泡上当地盛产的香艾。讲究的人家,香艾之外,还添加从药店购来的丁香、藿香、佩兰、苍术、白芷等芳香类祛湿解毒草药,浸水烧热,供全家沐浴净身。回娘家躲“恶五月”的出嫁闺女,沐浴之余,将尚未浸泡的这些草药塞进自制的香囊,与少时的女友互赠。
  在淮安儿童群体中,一些流行习俗也耐人寻味。先说女孩群,可能糅合进了古代北方“女儿节”的风俗,据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淮安女孩除了身著新衣、头戴绒花,手腕也要系上五彩丝绳,有的丝绳上还缀有核雕小饰件;而五彩丝绳的“端午索”竟大大突破了外地只系5天的限制,一直要系到七月初七的“七巧节”那天才能解开,还要抛上屋面,说是让喜鹊衔到银河搭建彩虹鹊桥,为隔着银河相望的牛郎星、织女星相会助力。“系端午索”的仪规,赋予了避灾祛病、乞巧(“七巧”的谐音)增慧、成人之美的多重寓意。
  对于放得泼的男孩,剃头师傅在将要剃光的头上,胸有成竹地留下各种线状或块状的发茬,巧妙地构成蟾蜍(癞蛤蟆的雅称)、壁虎之类图案,也许意在提醒大家驱除五毒虫吧!大人喝雄黄酒之余,用它来涂抹孩子的耳鼻頚脖、手背脚心,以消毒驱虫;还特意将沉淀下来的雄黄粉用手指蘸着专在男孩脑门上涂抹成"王"字,意在借助东北虎额头上这一特有纹样,逼退鬼祟,驱赶邪气。还有人顺手在孩子脸上加眼镜、添胡须,以增加节日的嬉闹气氛;雄黄粉不足的人家,就干脆用毛笔蘸墨汁画脸。甚至有人家让健壮的小孩脱光衣裤,浑身涂满淤泥,只露出双眼,趴到太阳底下“晒正午时”,似乎这才更加有助于排内毒、驱外邪。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记载:“端午节……太阳行至中天……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邻国日本,正是依据“天中节”将五月五日定名为男儿节的,汉字文化圈的人认为,只有男子才能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