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庙镇由于水陆交通便捷,清代中期以后,米,木两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消费经济的不断兴盛,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于是,戏曲娱乐表演也就应运而生。
仙女庙镇的古戏台,大体有三种类型:
草台。秋收过后,农民有了空闲时间,农村也有了空闲场地,在庆祝收获的季节里,草台就出现了。
草台,顾名思义,是用竹,木,绳以及布幔临时搭建起来的演出舞台。它随地赋形,材料易得,搭建易行,拆除方便。据说,为了遮阳,往往会在台顶铺上稻草,麦草,所以叫草台。由于在“草台”上演出,所以,这戏,就叫“草台戏”,这演出的戏班子,也就叫“草台班子”了。
草台,虽简单,却易行。草台班子,人数不多,费用不大,流动性强,农民负担得起,也适合在乡村巡迴。草台戏,虽然缺乏一定的艺术性,但却富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深受农村农民欢迎。
万年台
庙台。即建在庙宇里的戏台。乡村的演出活动,是从驱邪祈福与酬神祭鬼起源发展起来的,它往往与庙会相结合。所以,一般较大约庙宇都会建有庙台,又称“神台”。群众称它为“万年台”,取“绵延长久,千秋万代”之意。仙女庙镇的禹王宫,仙女庙里就建有这样的“万年台”。
仙女庙一进正门,就建有一座“万年台”。在万年台屏壁上方有漆书的“歌舞昇平”四字,下方彩绘海波,红日。两侧侧门门楣为扇形,东刻“龙飞”,西刻“风舞”。左右两边还有休息房间。戏台北院落,即为观众看戏之处。
舞台。即利用会馆,祠堂等公共建筑场地搭建的演出舞台。草台受季节,地区限制,庙台受人数限制。为了适应商务与社会需要,满足市民看戏需求,人们便利用会馆,祠堂等公共建筑场所搭起舞台,成了常年演出的戏台。
双桃会馆。在禹王宫西侧,清代中叶为江西木商建造。舞台是用木板搭成,座位是临时租用群众的板凳,照明是汽油灯,可容纳六百余人。一般演出的京剧剧目有:《关公显灵》,《骂灯记》,《白蛇传》,《林慧娘》,《五子哭坟》,《珍珠塔》等。演员有:潘喜云,筱金兰,林玉兰,吴小童,黄小波等。1949年停演,后改为江都电影院。
方家祠堂。在老江都饭店北侧。建于清代中叶。戏台也是临时搭建,观众自带板凳。演出的扬剧剧目有:《三门街》,《收徐达》,《桃花女》,《四老爷打面缸》以及连本戏。演员有:十龄童(殷华庭),王亚兰,王秀兰,筱紫霞(陈碧秋),孔昭炳等。时间约一年左右。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3

苏ICP备10068214号-1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