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的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老扬州人又称其为“交时”。在农耕时代,夏至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节气,由此产生了不少农耕主题的谚语。江都文化学者东方剑收集民间古老歌谣,整理成《龙川谣》,其中记载了一些关于夏至的农谚。这些农谚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不一定适用于现代农业,但是在夏至日读一读,也很有意思。
(一)“夏至雨点值千金”,农谚强调雨水对传统农业的重要性
在关于夏至的农谚中,很多是描述雨水的珍贵:“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夏至有雨,谷仓有米。”
为什么夏至的雨这么金贵呢?东方剑介绍,扬州的邗江、江都等县市区,都是传统的农耕地区,夏至时水稻插秧刚刚结束,天气已经炎热起来,正是秧苗成活的关键时期;同时,春季播种的大豆、花生、玉米也到了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些农作物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灌溉,充足的追肥,这一年就能有好收成;相反,如果得不到灌溉,秧苗枯死,这一年的收成就堪忧。
“在农耕时代,灌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地方都是靠‘望天收’。老天下雨,土地才有收成,下多了淹、下少了干,最好是‘风调雨顺’,遇到好的年头就像秀才中举那么幸运。但是哪有那么巧,不多不少刚刚好呢?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东方剑介绍,夏至降雨的重要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就降低了,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了大范围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大的如苏北灌溉总渠、红旗渠等工程;具体到扬州地区如江都的引江水利枢纽、江都南部返坎河扩建、公道镇的小运河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保证了大范围农田的灌溉和排涝需求,从此把灌溉、排涝的主动性牢牢把握在手中。
(二)“夏至无雨三伏热”,根据观察对气候进行预测
农谚的另一部分是关于夏至以后一段时间气候的预测。如“夏至无雨三伏热”“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夏至无雨六月旱”“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夏至无雨,仓里米空”等。
这些谚语是先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夏至这一天没有下雨,那么这就会是一个炎热少雨的夏季。
“从这些谚语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出来先民忧虑的情绪。其实这些谚语也是从农业角度来总结的,如果整个夏季都干旱少雨,农业生产必定受影响。这些谚语也是一种警告,提醒人们要早做抗旱、抗灾的准备。”东方剑表示,同样,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灌溉和排涝不再是难题,在现代农业中,人们不必再为夏至这一天下不下雨而纠结,反而因为天气晴好日照足,水稻等农作物长势良好,会有好收成。
(三)扬州人的夏至传统饮食吃什么?廖家沟两边风俗迥异
每一个传统的时令节气,都有相应的美食相伴。那么在夏至日,老扬州传统饮食吃什么?小编询问了多位市民了解到,老扬州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夏至这一天有吃“三鲜”和凉面的习俗,其中“三鲜”都是消暑解热的时令瓜果,总结起来却也不止三样,有黄瓜、苋菜、凉粉、西红柿、西瓜、豇豆等,各家可以自由选择。
而在江都区,夏至日这一天却是要包饺子吃。民间传说是因为饺子在锅里滚三回就浮了上来,不再沉底,因此夏至日吃饺子,落水就能浮在水面上,不怕溺水。当然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