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误判
在新加坡国际能源周上,施正荣获得了一个新头衔—亚洲光伏协会主席。多年来,他对此类荣誉一直乐此不疲,频繁出现在各类高端会议上,结交西方上流社会,呼吁保护地球环境,并将此种使命感贯穿到企业文化和公司使命中。
“高举高打”的手法,让施正荣获得了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视其为中国光伏行业的领军者、中国的“太阳王”。依靠个人影响力、技术创新,引领光伏产业和尚德电力的发展,是施正荣这些年的独特做事方式。
不过,这种超越商业的行事风格,重长期而忽视现实竞争的策略,也让尚德吃了不少苦头,“尚德今天的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尚德多项决策失误累积的内因。”一位在尚德工作多年的中层告诉本刊记者。
近年来,正是由于施正荣在解决硅料、研发、生产、销售等产业链协同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失误,直接导致了尚德先发优势的丧失,而这些失误与施对技术的崇拜和对市场的误判有直接关系。
2006年,从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的施正荣开始进行战略布局。
当时,多晶硅价格暴涨,冲破200美元/公斤,国内企业开始向上游硅料投资挺进。信奉专业化生产与分工的施正荣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其中与MEMC签订了十年长期协议最为知名,协议价格每公斤100美元左右,其它长期协议的价格更加高昂。签订长期协议是基于施正荣对市场的判断,即多晶硅价格在连续暴涨后,十年内不会低于100美元。
同样基于这个判断,2007年施正荣在上海投资建立了薄膜电池工厂,一方面这是未来的新技术方向,尚德不容错过;另一方面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超过300美元/公斤,这让成本同样高昂的薄膜电池有利可图。
但施正荣没料到,大批中国光伏企业的搅局,让多晶硅价格仅两年间就从天价迅速暴跌,2010年多晶硅价格跌破了100美元/公斤,2011年更是跌破50美元/公斤,最新的价格已跌破25美元/公斤。
“从当时看,尚德签订长期协议一点问题没有,很多企业想签都签不下来,但它的问题在于没有控制好仓位,过于倚重长协,缺乏灵活性和对商业风险的判断。”一位主流光伏企业营销总监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蒙受了巨大损失之后,施正荣2009年关闭了薄膜电池工厂,2011年则以2亿美元的代价解除了与MEMC的长期协议。多晶硅价格的变化是施正荣进行战略部署的重要参考,随着多晶硅价格的跌幅超出预期,他的多笔投资也宣告失败。
光伏行业有一个特点,周期性波动比较大,产业链比较长,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拥有投资价值,但是投资周期、回报率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定位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各个环节在盈利方面是对冲的:硅料价格高,组件就可能亏损;组件盈利好,硅料的利润就薄。
英利绿色能源非常坚定地做垂直一体化,从头做到尾,在行业大幅波动的几年里有效控制了成本和风险。对尚德来说,将产业重点放在电池、组件方面还是进一步上下延伸,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多晶硅价格剧烈波动,施正荣意识到必须在上游方面有所作为、控制成本。但他仍然选择了比较保守的合作方式。期间,尚德与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硅片合资企业,随后耗资近1亿收购了硅片供应商顺大控股。
这两项垂直整合两年后再次宣告失败,暴露出施正荣商业整合经验的不足。“他特别强势,急切地想把环太变成尚德的一个内部车间,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镇江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吴明山对《中国企业家》说。
这期间,困于产业链布局的施正荣又做出另一项决策,在卢森堡合资成立了一家太阳能项目公司,全称为GlobalSolarFund,S.C.A,Sicar(GSF),尚德承诺出资2.58亿欧元,占基金规模的86%。正是这一基金的贡献,让2010年主业亏损的尚德勉强维持了账面盈利。2010年以来,施正荣开始启动新的转型,将企业资源重心逐渐向产业链下游倾斜。
然而,就在尚德战略转型交替之际,欧债危机爆发,这让施正荣必须提前面对其在制造成本控制方面的颓势。“过去,尚德一直领先市场2-3年,现在最多2-3个月,目前技术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刘志波告诉《中国企业家》。
对于自己决策中的许多失误,施正荣并不否认,但他更多地将之理解为光伏市场波动大所致。他认为,尚德一直是引领行业发展,如同森林中的探路者(19.630,0.04,0.20%),总是要付出走弯路的代价,相对来说采取跟随战略的企业就安全得多。
不管如何,施正荣性格的复杂性以及科学家的技术视角,在光伏行业从起步、快速膨胀、迅速成熟的浓缩历程中,暴露出了商业决策和管理方面的诸多劣势。
过去,尚德依靠技术、产品质量、品牌以及战略布局领先市场。现在,当技术优势被迅速拉平,产品质量被迅速拉近,成本和管理难题愈加凸显的时刻,尚德又遭遇了行业调整,真可谓雪上加霜。
暗渡陈仓?
施正荣一直希望为尚德找一位合格的CEO,让自己彻底从市场竞争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但至今未如愿。光伏寒冬来临,也许给了施正荣一个调整自己和企业的机会。
其实,对于眼下尚德所遭遇的危机,施正荣并非没有心理准备,他很清楚尚德究竟面临着什么问题。
尚德电力是无锡第三届国际新能源大会的承办者之一。细心的人会发现,大会专门设置了一个“供应链高峰论坛”,论坛的主持人是尚德电力全球产业链高级副总裁罗鑫。
罗鑫40多岁,拥有在美国多年留学经历,曾在美国知名公司任职供应链解决方案主管。2010年下半年,施正荣将罗鑫挖到尚德,主管尚德致命的产业链协同问题。
据说,罗鑫最知名的动作之一,就是在他的运作和参与下,尚德果断与MEMC解约,尽管付出的代价不菲,但拔掉了尚德在供应链中的一大障碍。此障碍不除,尚德的运营始终陷于被动。
知情人士透露,施正荣将以供应链为核心展开新一轮公司调整,并且邀请了知名的IBM咨询为尚德设计方案。IBM全球咨询部张居平受邀参加了“供应链高峰论坛”。具体到尚德,张居平提到了两个转型,一是业务转型,从单一的专业化生产到全产业链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二是管理转型,快速企业发展中,需要管理能力的提升,各要素如果不能发挥合力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比如尚德向下游整合,从硅片、电池、组件到电站建设、电站运营,不同板块间的协同能力将是管理上的一大挑战。
相比现在尚德以制造业为核心,未来的尚德可能将大为不同。关键流程的优化,经销商管理系统、预付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集团管控下的集权与分权,或许将让尚德管理体现出专业化、现代化的特征。“与这一庞大工程相匹配,尚德的组织构架未来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该知情人士称,施正荣希望对尚德财务、生产、销售、售后等关键流程进行梳理,让组织更加精简高效,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管理能力,进而增强与主要对手的竞争能力。目前,尚德的高管团队呈金字塔型,施正荣一人高高在上,其下是包括首席财务官、首席市场官、首席人力资源官在内的管理团队,再往下则是十几位副总裁。
施正荣一度设想过依靠引进跨国公司管理人才,以实现公司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型。尚德曾从跨国公司挖来了大批履历光鲜的“洋高管”,但这批人很快因企业文化与“洋高管”们难以融合等原因迅速离开。
如今,他悄悄在做的一件事是对公司高管团队的重整与培养。这个想法,或更务实。
2010年以来,原总裁助理刘志波、尚德电池工厂总经理龙国柱先后升任副总裁。尤其是40岁出头的龙国柱,是从尚德一线员工中成长起来的,在制造体系拥有较高的声望。施正荣有意培养之,公司出钱让龙国柱读MBA和EMBA,以承担更大任务。
如今,尚德电力的洋面孔正在减少,华人海归派以及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尚德已安排原副总裁邵华千赴美国留学,学业结束后她将返回尚德继续担任高管职务。不过,施正荣依然在小心平衡着尚德“空降兵”、本土派以及少数政府背景高管的关系。
这方面,施正荣希望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并留住他们,包括使命感、激情和对光伏的热爱,“尤其是激情,如果没有激情施总是不会认可的。”尚德电力投资者关系部高级经理张建敏告诉本刊记者。
不过,这些充满激情的海归派高管都有比较丰富的职业履历,也都有各自专业领域的主见及判断,他们是否能与施正荣个人的想法充分融合需要时间的考验。
施正荣另一件悄悄完成的事情是对尚德控股母公司构架的重整。实际上,与大家熟知的尚德相比,目前的尚德电力已经远远超出无锡尚德的范畴。
除无锡尚德外,尚德电力的母公司近年来在海外成立了近二十家分子公司甚至孙公司,这些公司形成了尚德在海外运营与扩展业务的平台,尚德在日本、欧洲、美洲、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业务,以及尚德将重点发展的能源工程公司都被注入其中。以无锡尚德为核心,其周围的枝蔓已经日渐繁茂,而且集聚了大量资源。这或许意味着,在尚德未来向下游的缓慢转型中,更多资源将投入到制造业以外。即使目前来看,无锡尚德作为制造中心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已在削弱,资源已经在转移。甚至于最危险的情况下,即使无锡尚德破产,对于施正荣的光伏大厦来说,仍不至于坍塌。
“不要小看尚德的布局。”施正荣字斟句酌地说。不过,这仍难以解答如下问题—面对行业寒冬和企业危局,他暗自启动的系列变革能成功自救吗?
信息整理:拓普仪器仪表网 信息来源:无锡第三届国际新能源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