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宝解析能源热点: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回望“十一五”,我国跃居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作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行业,能源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展望未来五年,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是否有保障?我国的能源改革如何攻坚?能源的发展方式如何转变?能源的价格涨跌趋势如何?近日,就这些网友关心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这是张国宝卸任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十一五”能源发展突飞猛进
记者:刚刚过去的五年,我国的能源行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您作为主管能源的官员,可以说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您怎么评价过去五年能源的发展?
张国宝: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能源在过去的五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超过9.5亿千瓦,其中4.45亿千瓦是在这五年增加的。中国水电建设是从1910年开始的,至今正好100年,目前,我国水电装机总量已经突破了2亿千瓦,达到了世界第一。我们这五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0.96亿千瓦,也是世界第一。也就是说中国水电前90多年完成了1.1亿千瓦,而最近五年完成了近一半。从这两组数据来看,这五年能源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现在,我国的人均电力装机容量达到0.69千瓦。与五年前相比,人均增长了0.2千瓦,尽管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但人均占有的发电量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另外,这五年中,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也是很大的。我们关停了总量达720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这相当于韩国全国的电力装机容量。现在30万、60万千瓦的电力单机占到全部装机的70%,而过去这个比重只有30%到40%。
从技术上说,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所用的水电机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单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这个技术达到了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所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技术水平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说我国能源产业已经跃居国际先进行列。现在,能源供给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过去电力紧张、天然气紧张的局面基本得到了缓解。这一点,老百姓应该是感受最深的。2010年供暖季天然气的使用就和往年不一样,以往因为“气荒”限制屋内的温度不能高于18度,现在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过去老一代人烧蜂窝煤,后来是烧煤气,现在发展到烧天然气了。这五年,人均天然气消费达到了88立方米,这是在过去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增加的,这是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一个很好的例子。
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中国有很大潜力
记者:但是我们也知道能源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能源消耗太大,污染比较严重。未来五年,我们如何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既能控制能耗总量又能更加绿色、高效和低碳。
张国宝:对,能源发展肯定是存在问题的。毕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水平、用能水平都还比较低下。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存在单位能耗较高的问题。中国能源结构特点是对煤炭的依赖特别大,我们有70%的能源是来自于煤炭,而发达国家正好反过来,他们只有30%左右是煤炭,70%左右是天然气或石油,核能在电力当中也占到16%,而我们核能连2%都不到。煤炭消耗要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还涉及运输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与天然气、核能相比,无论是排放废弃物还是固体废弃物煤炭都是多的。
我们一直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十一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我们能源结构对煤炭依赖非常高,所以短期内还扭转不了对煤炭的依赖。我们要逐渐减少煤炭运用的比重,努力增加非化石能源或清洁能源的比重,这是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十二五”的节能减排任务是约束性的
记者:代表委员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审查讨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请您给我们解读一下规划里关于能源发展的要求。
张国宝: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向社会公布,有关辅导读物也都有。在这本辅导读物中有一章《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我执笔的。这里对能源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想“十二五”期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我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对国际社会有过庄严承诺,到2020年,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这是以约束性指标提出的,就是不管国际上是否达成这个协议,我们都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现在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是8%,后面10年的任务是再增长7个百分点,差不多要翻番。那么,我想2015年应该达到11.4%,留给后五年3.6%,这样比较均衡。如果前面完成的少,后面显然就难完成。归根到底,我们要建立一个现代能源的工业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是能源工业所承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能源发展应建立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
记者:那么,您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五年之后我国的能源格局会是什么样的?
张国宝:现在,我们在能源供需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平衡,但中国人口这么多,人均用能量比发达国家还是差的很多。比如说电的拥有量,美国人均3千瓦,我们一个人才0.69千瓦,距离不小。我们还要不断的改善生活,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节约,要推行节能减排技术,把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和环保绿色的基础上。
“十二五”期间,人均用电水平应该还会有所提高。我们应当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同时加大节源能源。因为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乃至每个单位产品的能耗都还比较高。同样生产1吨水泥或者钢材,我们的耗能比日本多,我们节能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中国这种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占有量也不是很多的情况,必须提倡厉行节约。
“十二五”期间的减排任务非常艰巨。但是我是有信心,我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只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同时适当加快核电发展的话,应该是有可能达到的。
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应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记者:说到新能源,它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地方一窝蜂地上马新能源项目,造成同质化竞争,我们怎么来避免这些问题?
张国宝:新能源是我非常想谈的一个问题。我注意到,奥巴马在最新的国情咨文中提到中国这些年的新能源发展非常快,甚至说有些地方超过了美国,他们感到有危机感了,其实不只美国人这么看,欧洲或是别的国家也是这么看。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中国这些年的新能源发展非常快,这是事实。以风电为例,我们的吊装已经达到4100万千瓦,已经超过了德国,现在仅次于美国,差一点点。光是2010年就增加了1300万千瓦,这个增量是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上,我们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最早,我们吊装单机都是300千瓦、800千瓦的。我们的企业买回1.5兆瓦的机型,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国产的3兆瓦和5兆瓦机型,都是通过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搞成功的,都有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
所以,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我们买别人的专利,这一点我必须要澄清一下。我们的一些企业一直在做自主研发,比如说像京丰和浙江的运达。现在3兆瓦的海上风电,我们已经安装了,5兆瓦的国际上没有大量生产的,我们也生产了。
再说风机里面具体的产品,比如风机的浆叶,像保定的慧腾就是几个搞空气动力学的院士办的。比如电瓶器,前一段时间我们还不会做,但很多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结合起来,在大连、株洲都生产出了电瓶器,这都是自主知识产权,并不都是买人家的。所以,目前我们风机的研发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整理:www.topd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