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氾水柘沟,亦称柘溪。因河岸两旁普遍生长着柘树而得名。蜿蜒曲折的柘溪水从西向东慢慢地流淌。民家傍河而居,河北岸是当地居民主要集居地。
    柘沟在元朝就成为自然村庄。明朝时期,声名鹊起,江淮大地,都知其名。得益于当地乔可聘、乔莱、乔崇烈一门三代三进士。乔氏子孙秀才、贡生、举人数不胜数。据现住宝应县城的乔冠生老人讲:当代国家外交部长乔冠华虽生在建湖县庆丰镇,也是柘沟乔氏第十二代传人。《宝应县全图》 《自治区域一览表》中写明:柘沟在清朝、民国初年就是全县农村三十六庄之一,与范水、芦村、相旺庄、中十伍并列,同是第三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单位。抗日战争后期,隶属芦村区,为柘沟乡乡公所驻地。人民公社时为柘沟大队。 

    柘沟明清年间,古砖瓦结构的民居颇多,有乔可聘建的柘溪草堂、乔莱的别有园、乔英的吾园、乔迈的东轩。从清初著名画家查士标绘制的《柘溪草堂图》长卷中看出,乔氏建筑富丽堂皇,布局极其巧妙。《宝应县道光志》中记载:柘溪草堂北,乔莱构筑的别有园“荷塘百亩,中有土丘,筑屋数间,叠黄石为假山,杂植卉木,水十廓数楹,曲折达草堂后。”至今柘沟庄后还遗有花园沟地名。花园今已不存在,但太湖石、石坊、石桌石凳等等残石片还散落于庄前柘溪、庄后花园沟及当地居民家中。
    庄中乔氏后裔家中还有一口古井,历经四、五百年,石头井口印痕累累,井水仍清澈甘甜。
    柘沟庄西北一块高地,上有一座土地庙。传说乔巡按幼时读书时得到土地公公的恩惠,飞黄腾达后出重资独修土地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乔巡按督察天下十三省,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也荣升为十三省都土地,身披皇帝御准的大红袍,威风凛凛端坐在正殿神位上。庙宇建筑颇为高大,有正堂、偏室、厨房、卧房、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庙基四周长满密密麻麻的桔树,作为篱笆围墙,树上栖满黄雀、白头翁一类的小鸟。
    每年二月二土地公公生日前后两三天,四面八方的香客赶来祝寿求拜。有的人求子求福,有的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人求功名成就,有的人求官运亨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庙会。商贾贩夫,纷至沓来,地摊货担,沿街设市,戏曲杂耍,一显身手,算命打卦,假郎游医,浪迹街头。从微熹初露,直到红日西坠,柘沟庄犹如一锅沸水,加进一块滚烫的铁块,处处是热气蒸腾,人声鼎沸。
    柘沟明末清初就有酿酒糟坊,生产粮食白酒——乔家白,誉满淮扬,曾是朝廷贡酒。柘沟周围庵堂祠堂众多,有白衣庵、普善庵、西来庵、延寿庵、潼领庵、万福庵、仁寿庵、准提庵,还有两座观音庵。西南方向就是乔氏饷堂。
柘沟比较出名的古墓葬有大坟院、小坟院、潘氏坟、孙氏坟。
离柘沟一里左右,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大巍峨土岗叫凤凰湾。传说有一只金凤凰落在里面。岗上树木葱茏,树头上松鼠到处窜跳。树林里獐猫鹿兔、狐狸、黄鼠狼穿行其中,山肚里猪獾、狗獾洞满目皆是。离土岗不远就是张家千株松树林。南边一个小庄,到处生长水竹,只见竹林不见屋。这些人家除了种田还兼售竹子,被周边村庄称为竹子行。
    柘沟西北方,还有一个也叫做柘沟的小村庄,为区别开来,当地人则叫它北柘沟。
    柘沟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启蒙馆、四书馆、经书馆皆全,尤其是乔氏经书馆闻名东南乡。
    柘沟新式学堂起步在全县是较早的一个,据《宝应历代县志类编》中记载,早在清朝宣统元年,柘沟庄官立初等小学堂就开办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级中学也设在庄上。
    柘沟地处芦村区中心地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芦村区政府多次在这里召开万人群众大会。有号召“二五减租减息”,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有斗争恶霸地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有公审反革命分子,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等主要内容的会议,为芦村地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政权作出重要贡献。
柘沟古今较有名气的人物除了乔氏外,还有明朝的吴敏道,近代的曹政、周锦章、徐进等人。
    吴敏道。柘沟东南支川庄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生不意仕途。曾经主编《万历宝应县志》。著有其他著作七八部。筑有清隐园,后花园里植有各种奇花异草。后来此地以花园为地名。反将原地名被人遗忘了。1982年,芦村公社划出南片8个大队,成立韦镇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就建在花园庄。
解放战争时期,任芦村区长的曹政,组织股长的周锦章等人先后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徐进,早年参加联防队,当过事务长。后来渡过长江后,任扬中县委书记等职。在三年自然灾害时,资助家乡一批大米,帮助群众度过难关,至今还被当地老百姓传颂。
    民间艺人高土标,善拉二胡等乐器,曾做过上海淮剧团团长筱文艳胡琴师。回乡后,为地方文艺演出做过贡献。
    信息来源:www.topdq.com 信息整理:拓普仪器仪表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3

苏ICP备10068214号-1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