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男子,可他却有一双巧手,他对历史文物如数家珍,他修复了我国境内出土的最大的猛犸象象牙化石,博物馆数百件文物在他的手下重生——
古陶瓷修复揭秘
周学山的工作台上,有起子、镊子、石膏粉、腻子等工具和用料,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头顶上竟是一台抽油烟机。
“为做到修旧如旧,修复完成要上釉色,那得用油漆和天拿水,得赶紧把味道给抽走。”这招,算得上是周学山的发明了。
第一步:清洗——一件残缺的瓷器来到周学山这儿,第一步得清洗,“就是用清水洗去粘在器物上的灰尘、泥巴等,有些顽垢还要用去污粉或者洗洁精来处理。遇到崩口,还要用刷子、小刀等。碰到瓷器上有铁锈啥的,还得用草酸清除。”
第二步:粘接——接下来,就是粘接了,“这是修复工作中很重要的工序,茬口一定要对接好。”以前搞文物修复的人,使用骨胶、松香、桃胶这些天然粘接剂,而周学山则选择509胶、AAA胶等这些无色透明、粘接强度高、耐老化的胶,“碎片少可直接试拼好;如果碎片较多,就从底部开始粘,每片必须严丝合缝。如有一块错位,最后将无法严合。”
第三步:补缺——就是针对残缺部位采用石膏、环氧树脂、自凝牙粉等不同方式修复。在对高邮龙虬庄批量陶器的修复工作中,补缺工作占了大头。
第四步:打底——“粘接好的瓷器会有一条粘接拼缝,需要用颜色填平,即为打底,也叫刮腻子。每涂一层要待其干燥后,用细砂纸慢慢打磨,直至细缝填平为止。”
第五步:上釉——这是最后一个步骤,“这是所有工序中最难的一道,它要求修复者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及审美观。瓷器修复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所作之色是否与原物一致。”按原器物色调调好底色后,运用喷笔和手绘相结合的技法进行上色,最终与原瓷器釉色融为一体。
修复“中华第一牙”
2003年9月16日上午,南水北调宝应潼河段施工现场发现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此化石为猛犸象象牙化石。由于该化石质地疏松,并没有完全石化,且象牙中空,出土时已断为五截,一直丢在库房未修理。
2005年底,宝应博物馆紧急向扬州博物馆求助,请周学山出手修复这件镇馆之宝——猛犸象象牙化石。“这件化石,是我国境内出土的同类化石中,长度最长的,径围也是最大的象牙化石。”
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特地到宝应视察此猛犸象象牙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枚象牙的长度和最大径也堪称象牙之最,实乃“中华第一牙”。
“象牙化石出土后,陈列在宝应博物馆的临时库房内,由于出土后体内水分耗尽,断裂处已严重风化。”周学山先对断为几截的化石进行内部加固处理,每个断面打眼穿钢筋,进行整体对接修复;然后用石膏、白水泥、AAA胶调和起来进行补缺,打磨、抛光、上色;最后安装固定支架,进行防腐防潮防风化处理。
周学山把自己关在宝应博物馆内整整半个月,修复成功“中华第一牙”。
从捡拾瓷片的门外汉到修复专家
其实,周学山起步时是一个门外汉。1986年,周学山进入扬州博物馆工作,当时是作为园艺人才引进的,扮靓馆舍之余,他热衷于跟着考古人员到工地上去捡拾瓷片。
周学山对古瓷片的热爱让博物馆蔡云峰书记非常喜欢,他是文物修复专家,看到周学山的好学和细心,便决定教学山修复技艺。周学山牢牢记住“十字”心经,投入到博物馆的瓷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修复工作中去。“单说瓷器,各朝各代均有不同特征,只有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才有可能还原它的本来面貌。”
周学山的工作室内,从晋到晚清的瓷片有上万,这是他日夜玩味的标本。一片碎瓷拿在他的手中,不再是一片零碎之物,脑中自然呈现出一尊完整的器形。在现今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数百件文物是在周学山的妙手下得以重生的。
信息来源:www.topdq.com 信息整理:拓普仪器仪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