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湖地区远古是一个浅浅的海湾,湾内是咸咸的海水,后因潮汐和长江带来的泥沙,使它和大海的通路封住了,将原来大而浅的海湾封闭形成了一个“泻湖”。古泻湖在演化的过程中,分化、淤塞,加之江淮间诸多支流注入淡水,逐渐成为淡水湖,初显日射洪涛之射陂,被称之“射陂”,陂,湖泊也,故名“射阳湖”。射阳湖之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里是这样写的:“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曰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射阳湖究竟有多大,北宋《太平寰宇记》述,“射阳湖阔三十丈,长三百里。”当地老人的记忆,历史上射阳湖除了白花花的水面外,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荡。
  史料记载,射阳湖环境变化的根本是,春秋至唐,海面波动,海岸东迁,黄河夺淮,泥沙填海,外域隔海,淡水外泄,气候回暖,人类农耕……。但在漫长的地理环境变迁中,海潮侵溢,洪患不绝,是射阳湖地区的灾难。《明史》、《清史稿》载,射阳湖地区浊水泛溢时,倒坝决堤,受祸尤深。湖区深受其害,一直困守到元明两朝。然而,古人集中智慧,战天斗地,不断地寻找自然安居和美好生活。
  今天的射阳湖镇蒋家堡、落潮堡两村得名,就是与海湾有关,作为大海的佐证。还有湖边上多处贝丘遗址,当地人称之蚬滩奇观,的确是远古海湾特征。蒋家堡,此地古为海岸涨潮的一庄子,后讹成蒋家堡。落潮堡,古时此地海水落潮至此,此庄就说成落潮堡。凡到过大海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的现象。其实,海水涨潮和落潮是自然规律,而生活在此地的古人,发现这一现象后,不断总结,并以此地来起名,好让后人以及外人永远记住此地。事实如此,从地形地貌看,东边为蒋家堡,西侧是落潮堡,两村庄处在同等的平行线上,当涨潮时,海水由蒋家堡向落潮堡(东向西)上涨。落潮时,海水由落潮堡向蒋家堡(西向东)小潮。当浅海湾封闭淤积后,形成了海平面以上的丘阜,这些丘阜就是现在射阳湖境内的自然村落――蒋家堡,落潮堡。
  可见,射阳湖是远古浅海的海湾,是百里湖沼的平原;蒋家堡,落潮堡是射阳湖生存发展的拓荒地,更是古人创造智慧的发现地。
    信息来源:www.topdq.com 信息整理:拓普仪器仪表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