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吴王所开邗沟经宝应县射阳湖,向西经白马湖再由北入淮河,隋炀帝重开大业邗沟才改为今天的运河。
   
隋唐时期宝应南有津湖,北有白马湖,中有古夹耶渠沟通,当时的津湖北岸已经有了氾水镇。
   
至南宋黄河夺淮,淮河下游阻塞,淮水经洪泽湖、白马湖南下,宝应运西变成一片汪洋,成了行洪走廊,范水镇被洪水吞没,夹耶渠被淹漫成了三个相连的湖泊,名为新开湖、氾光湖和清水湖,与津湖合称为“氾光湖道路”,浩瀚百里,风波险恶。
   
后来以刘堡为界,南边称氾光湖,北边清水湖更名为宝应湖,津湖又更名为界首湖。明朝初年运东又产生了一个“小氾水新镇”,这就是现在的氾水镇,民国以来水位下降,氾光湖向西退缩,现出现了一大片滩田,华家滩人称西退的氾光湖叫西湖,即今天的大汕子。
   
传说水母娘娘淹了泗州城,受天谴被压在湖西龟山下。她留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叫九头鸟,个叫小白龙。九头鸟住在氾光湖边的草滩里,本性喜火,羽毛红艳,展翅丈余,昼伏夜出。逢阴雨天会在草地上空飞翔,人们偶尔能见到她。
   
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前来收服她上天,九头鸟不肯,便在氾光湖上空打了起来。
   
她有一个头被二郎神的哮天犬咬伤了,时常滴血,传说血滴到谁家的屋上,这家就要失火。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过去草滩连着草屋,草连天草连地,烧饭用柴草,容易失火,便说是九头鸟的血滴的,也有人说是火焰菩萨的旗子插的。
   
每年七月,氾光湖上空出现的美丽巧云,便说是九头鸟的五彩羽衣,夏日傍晚草滩上的众鸟和鸣,便说是九头鸟在用九种歌喉深情地为它母亲歌唱。
   
某年夏天,小白龙从东海腾空西行看娘,行到氾水东北以为已经到了龟山,不慎落了下来,极力翻滚未能驾云 ,泥蟠多日,苍蝇集满鳞甲。
   
六月初三那一天,天上飘来一片乌云,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白龙一跃而起,腾空驾云而去。地上被它滚出了一条河流,人们便称为“小龙河”,河边村庄便称为“龙河村”:从那以后,每年六月初三就是小龙看娘口。
   
他从东海驾云西行,飞过氾光湖,到龟山下看望水母娘娘。这期间多雷阵舟,电闪雷鸣,风狂雨注,群众说是“小龙看娘,大哭一场”。
   
传说湖西东阳云山上的白龙潭就是小龙探娘的休息之所。龙袍哭湿了,民间便有了“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其实是曝晒衣被书籍,防止生霉。又有一说如果四月十六下雨,先要“反晒四十天”,也就是说四月十六下雨会接着下,当年夏季要发大水,本地农谚说:“有麦没麦,就看四月十六。”
    信息来源:互联网 信息整理:www.to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