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的东南四十多公里处,有个集镇叫郭氏桥。比邻的柳堡,河港纵横交错,芦苇荡一望无际。这里,曾经被誉为苏北的“小延安”。1942年,这里神秘莫测的芦苇荡和深深浅浅河汊港湾,让那些有先进交通工具的日本入侵者,望而生畏,昏头转向。基于此,革命领导人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举办多期各类人才的培训班,为全国各大战场输了送许许多多有用的人才。
    黑油油的土地,清悠悠的流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敦实的种田人。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据老人说,这里原有几十户人家,一位姓郭的老人,见一河之隔的两岸人出行、交通很不方便,便独资造了一座木桥,连接东西,方便两岸人买卖和交往。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举,便把这座桥叫郭氏桥。
    后来,两岸的人越聚越多,店铺纷纷来此开张,商贩从各地涌来经营,这里便慢慢成了远近有名的集镇。郭氏桥也越叫越响,名声越传越远。
    黎明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离镇子不远的大潼河边。
    黎明的祖父黎文焕,因患病落下一条腿行走不便的后遗症。好在家境殷实,念过几年私塾,还和一个店铺的账房学得一手好算盘,做账算账,条理清晰,精确无误。特别是丈量土地,他用一个类似圆规的木杈一量,那些边边角角的三角形、四边形等不规则地方,经过滴滴答答算盘一敲,几亩几分几厘,不差分毫,买卖双方无话可说。
    可惜,他长于计算,却不善于治家理财。祖上留下的近百亩田地,二十年不到,就典当抵押殆尽。妻子蔡氏原也是大户人家,裹一双三寸小脚。虽不能下地干活,但烹饪烧煮的灶头活,缝缝补补的针头活,远近闻名。有时也接些活计,挣点钱贴补家用,然而,这样的机会太少。
    开支,入不敷出;家用,捉襟见肘。当卖到祖传红木家具——精致的雕花围帐床时,蔡氏说:“当家的,儿子黎春19岁啦,给他把婚事办了,以后吃饭喝粥,日子过好过差,那就看他们的造化了。我们这一代就算交代过场啦。”黎爹爹点头应允。黎明的母亲出嫁时,才18岁。她出生在离郭氏桥不远的雍港,那里是水荡地区,祖代种地。她虽是女儿身,但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捉虾,撑船拉犁,样样都行,村里人都叫她“赛小伙”。
    她过门后不久,周围的人对她啧啧不已,个个竖起了大拇指:“乖乖隆的咚,真能干!”她不仅什么农活都会,而且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当时踩水车灌溉农田,用丝线绕轱辘计数,四个人一班,转完一圈就歇息。她踩着车唱着锣鼓调,既出力,还把出苦力的踩车搞得热热闹闹,让人忘记疲劳。谁都愿意和她搭班,许多主人争着请她干活。
    开始,她给人家打帮工,每天有几个铜板进账;黎明的父亲做篾匠,也有几文钱收入。夫妇俩省吃俭用,日积月累,攒下钱后,就赎回几亩地。农闲打帮工,农忙种自家的田。几年下来,典当出去的田慢慢又被赎了回来。  
    抗日战争时期,林友映率领新四军挺进支队来郭氏桥开辟根据地。黎明的父亲黎春参加了革命队伍,因读过私塾识些字,又会算账做账,上级便分配他做区财经工作。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就在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1948年,黎春随队伍转移北撤,遭遇国民党正规部队,区小队被打散。家乡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黎春孤身一人隐蔽在县城郊区,有家不敢回,靠做篾匠糊口度日。后又逃避上海,直至解放。
    黎明出生在烽火连天的1948年。在他上面已经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童年时代的缺吃少穿,少年时代遭遇三年天灾人祸后的粮荒,吃过草根树皮,吞噎过大糠,小小年纪的他,备尝了人世的艰辛。1964年夏季,黎明在郭氏桥初中毕业,考取了离家三十多里的氾水高级中学。
    信息来源:《龙之情》编辑部 信息整理:www.to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