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过年(农历春节)的习俗!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作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之名曰“年货”。腊八一过,里下河区域扬州一带到处就有了准备过新年的气象了。
年前
    扬州有句俗话叫“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可见扬州人迎接新年,并不在于多么富有,头一件事是要洗衣扫尘,清洁卫生。扬州人家新年前(农历春节)的清洁卫生多数在腊月十七、十八前后进行,所以民众中有“十七十八,越扫越发”的谚语。每家每户都有炉灶,在民间信仰中,有灶就有灶神,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送灶,民间俗称为“过小年”,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瓜、糯米饭等食物,再供上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糖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这种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因被拉成扁圆型,所以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而糯米饭里则掺上松子、花生、栗子等干果,象征着聚宝盆或者摇钱树,这么香甜的糯米饭送灶时是吃不到的,要放到正月初七才能吃,寓意着不瞎眼睛。于是一家人围着灶王爷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这样送灶的习俗,在扬州农村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家庭还保持着,而在城市,由于厨房用具的现代化,这种习俗已被渐渐淡忘。
    送灶以后,就真正开始了年货的采购与囤积,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贴年画,这些寓意吉祥的大红色的纸张给新年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喜气与热情,往往旧式有前后门的房屋会在前门贴春联,后门贴门神画——唐朝初年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公。据说大门上贴上这两位门神,许多妖魔鬼怪都会避而远之,而小孩子们则是对这两位形象颇有点狰狞的门神既怕又敬、既畏又尊,很是有趣。家里屋内的墙壁或房门上贴得都是些喜气洋洋的年画,比如麒麟送子、和气娃娃等,现在的家庭大多以一卷卷漂亮精美的挂历取代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年画,而“福”字却贴得多了起来,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商家们愿意在新年货品中夹上一两张“福”字作为赠品,“福”字得倒着贴在门或窗户上,这样过路的人们看见了,会指着说“福”倒了,那么福就真的要到了哦。
除夕
    到了除夕夜,扬州人一贯对食物的热情就体现出来了,之前早就腌制好的腊肉、风鸡、咸鱼、火腿、灌晒好的香肠等等都被或切或撕地一碟碟端上了桌,这是先锋,之后便是各式各样烧、煮、煎、炸的食物,花样繁多、香味诱人,但无论如何餐桌上不能缺的是芋头烧肉,有俗话说“三十晚上吃芋头,一年四季不会愁”,蔬菜里扬州人也很讲究吃水芹菜,意味着路路通,粉丝,意味着细水长流,豌豆,扬州人读作安豆,平平安安的意思,还有青菜、豆腐,意味着清清爽爽,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看来即便是可以放开肚皮狂吃海喝的如此重要的时刻,人们也是不忘搭配合理、饮食均衡的。油灿灿的红烧鲢鱼肯定是少不了的,只不过要等到正月初一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嘛。
    过年时连续好几天的大鱼大肉是会把人给吃撑住的,这时候来点清粥小菜很能把人引诱得口水直流,小菜可以是自家腌制的白萝卜干,扬州人颇爱吃这种经过盐水浸泡、太阳烘晒、洒了胡椒面的萝卜干的,一串串取下来,塞进小瓶小罐里,想吃的时候捞几片出来,嚼在嘴里脆脆嘣嘣,很是爽口。小菜还可以是自家炒制的什锦菜,这什锦菜其实是素什锦,原料是各式各样的时令鲜疏,像莲藕、水芹、豌豆苗、野荠、冬笋、黄花菜、香菇、豆芽、胡萝卜、木耳……种类绝对超过十样,材料是各家主妇上街精心选购的,全备齐了,再一样一样下锅炒,这一点很关键,不管有多少种菜,每一种都必须单独下锅,单独加调料,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不串,也不会因为材质不同影响火候。炒好了,你看吧,红黄白绿,五颜六色,分盛在一个个瓷碗里,散发诱人的清香,光是看看,就足够让人流口水了。接下来的工序就简单了,一个字:拌,两个字:凉拌。把它们均匀地搅在一起,沿着碗边细细地淋上小磨麻油,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这是春节期间最受扬州老百姓们欢迎的一道家常凉菜,所以量不能少,盛什锦菜的瓦钵大的象是脸盆。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了,一家老小守着电视机看春晚,直到电视上放起了鞭炮,屋外也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地争相响起了鞭炮声,因为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孩子们终于等到这一时刻,都捧着鞭炮礼花涌出了门,在满天的火树银花之中欢呼雀跃。关于鞭炮,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私藏的小玩意,那种一捏即响的白色小蝌蚪,那种红色小鞭一样的掼炮,猛地扔出去,小石激飞,劲道伤不了人,火花也伤不了人,但往往震撼力却可吓得不明就里的人们十分惊恐、心跳加速,回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小鬼在捣乱。
    新年除夕夜过去,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枕头下面,前一天晚上大人们已经在那里放了云片糕、桔子和压岁钱,摸着了糕就是要高高在上,摸着了桔子就是大吉大利,摸到了压岁钱自然就是要发财了。正月初一换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得是新崭崭的,有了新气象,人们精神也抖擞了许多。扬州人这一天早上得吃圆子面,取意“圆圆满满、长命百岁”,扬州有些地方的习俗是碗里的圆子面不能全吃完,圆子得留双数,也是为了讨个吉利。
    互相串门拜年的习惯就算是社会再怎么发达也改变不了的,过年本来图的就是个热闹喜庆,这时候家里面就得摆上一应水果糕点,招待来做客的亲友们。旧时家庭里有供桌或者老爷柜,把高脚盘一溜阶梯状对称地摆在上面,盘子里放的是香橼、佛手、苹果、桔子四样水果,取意四四如意,也有用桌盒,扬州人称茶色盒子,放上蜜枣、云片糕、桃酥、董糖、大京果等细点,大户人家过新年讲究的是排场,桌上八样碟子里放着扬州传统茶食“小八件”——眉公饼、太师饼、黑麻、白麻、菊花饼、一条线、小佛手、小苹果,一样不少,它们的内馅和造型都很讲究,豆沙、枣泥、椒盐、五仁、麻香等五味俱全,形象逼真、味不雷同。扬州糕点是出了名的精细,虽然现在人们已没那么多老规矩在身,但新年扬州人要吃茶食糕点的习俗却沿袭了下来,三丁包、豆沙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蟹黄汤包……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名点也不过是扬州平常百姓人家在新年期间整箱整箱放在家里等着慢慢消灭的吃食。
    除了传统的糕点水果,现代化的超市给人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空间,瓜子、杏仁、花生、松子、开心果、巧克力、酸奶、牛肉干、薯片……甚至于夏天才吃的冰激凌全都疯狂地涌进了家家户户,那种六七十年代只能凭票按人头供应的饥荒年景一去不复返,再也不见那种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眼看着快挨到了,商店突然打出 “花生瓜子已售完”的牌子的无奈场景,现在的人们真得是幸福多了,只要口袋里有钱,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近年来,扬州市民们也渐渐形成了新年逛花市买花的习惯,应时应节的水仙、腊梅、喜气洋洋的牡丹、金橘、“口彩”花卉发财树、元宝竹都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用这些花团锦簇、鲜艳芬芳的花卉盆景在新年时分装饰居室,的确会让人们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了。
    年货还有很多,真的要细说下来,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无论是旧是新,人们对待春节的态度还是一样的热情,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人们辛苦了一年,在这除旧迎新的几天难道不应该实实在在地满足一下自己吗?年货——真正点燃了人们对于春节的无穷向往与深切依恋之情。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初一这天,不用刀剪等利器,以图避凶;不洗晒衣物,以示闲暇;不扫地,以求”聚宝”。正月初五日叫”财神日子”,人们一起床就”挑财神水”。然后到家门外附近路去烧钱化纸,叫”烧利市”。早饭有的吃圆宵,有的吃面条,有的煎食腊月二十四煮的糯米饭。这天,还有穿戴财神衣帽、戴着面具的上门贺财神者,叫做” 跳财神”,主人施以糕馒,表示”谢财神”。
    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信息来源:
www.to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3

苏ICP备10068214号-1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