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柴席——水乡人的手艺活
发布时间:2020-1-14 15:50:31 来源:网络 浏览量:2544 【字体:
大 中 小】
也许是一曲乡土民歌《拔根芦柴花》的出名,我们宝应湖湖乡的芦柴名词读音也就流行开了。要说芦柴,广义的提法应该叫芦苇,算是水乡特有的一种草本植物。
在我们宝应湖、白马湖一带,这种芦柴分好几种。从芦柴的个头分有大柴和小柴,大柴是指阔叶的,芦柴叶有七八厘米宽,可以包粽子,芦柴根部有竹笛那么粗,大芦柴能支帐子,大柴通常生长在湖滩、河滩,这大柴又按生长植根的地方分为湖柴、塘柴、串滩柴。由于湖风大,湖柴坚硬,皮壳厚,能经受得住湖风的吹拂。一丈长五尺宽的长龙席子,一百斤湖柴只能编到四条半。而塘柴是生长在池塘边,池塘里淤泥多,长得密集,那种从旷野吹来的大风到这里风力自然减小。塘柴的皮壳薄而细腻。一百斤塘柴则能编到六条长龙席子。而串滩柴又是一种特点,就是它跟水越串越高,不是自然长高,柴的纤维往往不是直丝,编织时最容易伤手,一碰一条长刺就戳到手心或手背的肉内。
而小柴则是指内草荡里的一种细柴,这种芦柴只有笔杆儿粗细,它和各种高杆野草长在一起,割上来的柴草捆叫“驴打滚”,运到家要通过挑选,把柴从草捆中选出来。这种柴的皮壳更薄更软,编长龙席不太好编,多是编四六尺比例的小席子,一百斤要编到十五条小席子。除此还有一种浆柴,也多半生长在荡滩,是一种雪白的芦花,也就是歌中唱的《拔根芦柴花》的那种。这种柴是一种实心,编柴席不太好编,有柴心块显得皮厚,不容易把席篾扣紧。
我们是传统的编织之乡,特别是饥荒年月,家家就是靠编柴席副业才度过饥荒的。我在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会和母亲捧花子(指编织的花纹),编的席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二四花,一种叫二纹花。二四花的口诀是“二四不离手,常三地下走”。通常编席子有几处技术难点,一是踩底,也就是开头,多是用脚心踩着横行十几根篾子,然后用篾子进行竖行编押。踩底也有两三种,一种是边角踩底,那就要把竖行的篾子逐渐延伸。如果是踩中心底就不考虑这么多了。第二点是丢“牛脚心”,也就是在席子边上近尺的地方要摆长花子,位置要精确,这就是决定席子长短的关键处。
记得我十二岁,有一天母亲不在家,本来一直是母亲编席子的帮手,这一天我决心独立编席子,于是就凭自己印象学着母亲样子开始踩底,年迈的外婆鼓励我。哪知旁边没有人指导,结果把底踩反了,把席子打到大桌面大时,需要丢牛脚心了,去请邻居二婶帮忙。二婶才指出毛病。二婶毕竟是高手,她说就将错就错吧,就这样一切都按照反作来。到晚一条席子也成功了,没有想到母亲回来不但没有批评,反而把我一表扬,是母亲和二婶共同收拾残局,把席子包角翘边,后也被合作社收购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独立编席子,我在堂屋,母亲的工作室就转移至厢房,每天一条早早收工。
到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劳动力都向江南城里转移,有好多青壮年还走出国门,再说湖区养殖兴起,芦柴也渐渐少了,编织之乡元气锐减。年轻人哪里还有心肠盘地而坐去搞编织?现在走到这里,已经基本看不到那种家家户户编织忙的景象了。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