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淮境的反秦起义
战国之初,越国灭吴,觊觎已久的楚国乘机"广地至泗上",占有淮安市境内的淮北之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楚国又灭掉越国和鲁国,市境全属楚国。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国联合秦国击败楚国,齐又占有淮北。三十一年,楚又取齐淮北。此后,直至秦灭楚前,市境皆
为楚国所有,且为楚国郢都居民播迁之地。
秦统一后,由于滥用民力,不顾人民死活,不仅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也激起了以楚国为代表的原六国贵族势力的强烈不满,故当时在故楚地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并最终在楚地首先点燃了反秦起义的烈火。淮安境域及其周围地区,作为楚遗民重要聚居地,'揭竿而起响应陈胜者尤为突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徐县(县治没入洪泽湖中)人丁疾聚众起义,并率领起义军围攻东海。后兵败不知所终。同时,凌县(县治在今泗阳县城北)人秦嘉也揭竿响应,他率义军围攻东海郡守于郯,迫东海郡守投降,并进而占据彭城。陈胜派武平君畔作为秦嘉的监军,嘉自立为大司马,不愿意受制于人,假传陈胜王之命,将畔杀死。听到陈胜失败的消息,立景驹为楚王。后起义队伍相互火并,秦嘉在抗拒项梁的战斗中,被项梁击败而战死。所部被项梁吞并。
此间,东阳人陈婴也聚众起义。陈婴原是东阳县令史,为人信谨,有能耐有威望。东阳少年杀死县令响应陈胜起义,立婴为长,迅速聚众2万人,义众又要推立陈婴为王。陈母对婴说:"自我作你家妇,从未闻你家先代出过贵人。现在暴得大名,不吉利,不如附属他人,事成可以封侯,事败也容易隐匿,因为不是众目睽睽的人物。"婴谨遵母训,对拥戴者说:"现在下相(今宿迁)人项梁已在吴中起义,并率兵过江。项氏世世为将,在楚国非常有名,我等现在要举大事,非以他为将不可。我们依靠名族,一定会灭亡暴秦!"遂将所部归属项梁。陈胜死后,项梁在淮北民间找到当牧童的楚怀王孙子名叫心的为怀王,陈婴被封为楚国上柱国,辅佐怀王,定都于盱眙(三个月后迁都彭城)。后项羽逐杀义帝,陈婴愤而归汉,并成为汉开国功臣,被封为安侯,都棠邑(今六合县境)。
此外,著名的大军事家韩信,也是在项梁义军打到淮上之际,仗剑从戎,投奔项梁。项梁、项羽的义军,成为推翻秦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
两汉的经济、政治状况
秦汉时朔,特别是汉朝的承平之世,淮安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得以较好的利用。西汉初期,吴王濞曾利用淮扬水利条件,发展灌溉农业,高邮湖、洪泽湖地区,是其重要的垦殖区。《汉书·广陵厉王传》:汉宣帝时,"夺(厉)王射陂草田以赋贫民"。说明流经洪泽湖区的射水(今盱眙维桥河)已被拦蓄为陂塘灌溉农田。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下邳相张禹开徐县蒲阳玻,陂水宽二十里,长约百里,开水门灌溉。"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垦至千余顷,民用温给。据考证,张禹所开的蒲阳陂,即在今泗洪县归仁集、西陈集和泗阳县洋河镇一线,所灌溉的范围则主要在其南部的安河流域,直至半城、龙集以下的古淮水以北、今洪泽湖的部分水域(时皆为滨淮陆地)。章和(公元87-88年)年间,广陵太守马棱"兴复湖陂,溉田二万顷"。时射陂一带属广陵郡,为马棱复兴的灌区之一。汉献帝建安初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30里,遏淮河洪水,以保护农田,名捍淮堰。并筑破釜塘溉田,使得"粳稻丰饶"。
这个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得以广泛使用。泗洪重岗出土的西汉画像石就刻有"二牛拉一犁"的生产场面。这些条件曾造成秦汉时期淮安农业经济的繁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形象地描述道:"(百姓)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螺蛤,不待贾而足,地艺饶食,无饥谨之患。"颇有鱼米之乡的景象。
关于这时期的工商业,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可以看出:秦代"淮阴市"中,有一群妇女专门从事丝绦的漂洗加工,还有专门从事屠宰,出卖肉类的场所。而韩信因"不能治生商贾"而贫穷潦倒。其次,在数以百计的秦汉村落遗址中,还有不少制陶、冶铁、织布、酿酒等方面的实物或图案,在一些古城址和古屯区,还出土该时期的大量货币,有的一处就出土数百公斤。这些都说明当时手工业作坊和商业的繁荣。
正因为如此,这一带王族地主、官僚地主和豪强地主众多。在涟水三里墩、洪泽岔河、泗阳贾家墩、泗洪凤凰墩、重岗等汉墓群中,出土了非常丰富的器物和画像石,不仅显示墓主人具有较高的地位,拥有充盈的财富,还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如凤凰墩出土的《车马出巡图》、《烹饪图》、《祝寿画》,三里墩出土
的裸体的"二女争夫"铜塑等,就是这种生活的生动写照。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宦官、外威争相专权,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在黄巾起义之前的40多年间,江淮一带就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并波及今市境,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夏,九江郡蔡伯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度占领东阳、海西等11座城邑。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活跃于徐、扬二州之境,前后达十几年。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秋,庐江农民军攻打盱眙城。黄巾起义以后,包括淮安的"八州之人莫不响应"。黄巾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摧毁豪强地主的田庄,没收他们的土地和财物,开仓济贫。
黄巾军被镇压后,广陵太守陈登还曾招抚"海贼"薛州之族万余户。紧接着便是军阀混战,陶谦、吕布、刘备、袁术、曹操等曾程度不同地在淮安采取进军事行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由于董卓之乱,洛阳等地流民东徙,"多依徐土,曹操至,坑杀数十万人于泗水,水为不流",徐县、下相等地"鸡犬尽绝,邑无行人。"
秦汉时期的文化和汉末的人文现象
秦汉时期淮安居民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绘画和工艺美术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得到反映。另外东汉时期,佛教己传到本区。在泗阳出土的画像石刻中,就有反映佛教的内容。
在文学方面,有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枚乘完成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是汉赋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他的代表作《七发》,不仅寓意深博,气势恢宏,辞藻典丽,而且是枚乘首创的汉赋形式,被后世人称为"七体"。其子枚皋,文思敏捷,可倚马作露布,"倚马可待"一词即源出于此。其他代表作家还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善作章、表、书、记,他任曹操的侍从官时,军国书檄,多出自他与阮禹之手。陈琳也善为诗赋,所作《饮马长城窟行》,反映人民疾苫,读之催人泪下。
秦汉时期,淮安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和贵族富户众多,造成了文化的昌盛,形成了人文蔚起的局面。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种人文蔚起的局面;在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时期,以及西晋初朝,得以充分的显现,可谓群雄啊起如春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十多位出将入相、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如下邳淮浦县(今涟水县)陈氏家族。首先出了个陈球。他幼习儒学,精于律法,官至太尉、永乐少府,因谋诛宦官不慎事泄,被下狱迫害而死。陈球的儿子陈禹为吴郡太守,陈琮为汝阳太守,侄儿陈畦为沛王相,一门显赫。淮浦陈氏家族还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筑捍淮堰、修破釜塘的陈登。陈登(约公元164到201),字元龙,是汉灵帝名臣陈球的侄孙、沛王相陈畦之子。陈登受祖、父辈薰陶,"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通。"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以陈登为广陵(治射阳,今淮安境)太守。陈登助曹击杀反复无常的吕布,加封伏波将军。在广陵太守任上,两次打败孙策北上的军队。建安五年迁东城太守,广陵郡吏民都拔郡跟随。不久病卒,年仅38岁。陈登调离广陵后,广陵很快为孙权占据。后来曹操征吴,每临江长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陈登死后,许范、刘备等共论天下士,共同赞誉陈元龙豪气包容湖海,文武胆略,当从古贤中求之,当时人是很难有与之匹比的。
东汉末年,射阳县还出了臧曼、臧洪父子。减曼曾任卢奴令,后为扬州刺史,一手镇压了会稽许昭的数万起义军。后又为匈奴中郎将,率兵戍边,上书申述睦邻的意义,并受命出使匈奴。为著名良吏。
臧洪(?-196)字子源,董卓进京乱政,洪与一批刺史、太守大会酸枣。臧洪被推为盟主,设坛歃血为盟。后见知于袁绍,为东郡太守。建安元年,曹操围张超于雍丘,臧洪闻讯,徒跣号泣,向袁绍求救,袁不予救兵,张超在城破时自刎。臧洪愤而不与袁绍通和。绍怒而攻洪,可历年不下。后城被袁绍攻破,城中却无一人叛逃,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袁绍抓到臧洪,劝降不成,终于将其斩杀。当时在场的臧洪同乡、东郡丞陈容站起来,抗声说:"将军举大事,而专诛忠义,岂合天意?今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也被推出斩首。
时淮安境域还有广陵郡海西(今涟水北境)徐氏。徐淑,宇伯进,幼年随父在京城求学,饱读儒家经典,阳嘉五年(136年)被举为茂才,后迁为琅琊都尉,官至度辽将军,是一位出色的边防守将。
徐淑之子徐缪,字孟玉,博学多才,初任广陵太守,升任荆州刺史。后死于太常任上。
徐缪族人徐宣,为曹操门下督,魏文帝即位后,徐宣作为"社稷之臣",历任御史中丞、城门校尉、司隶校尉、散骑常侍,迁尚书。明帝即位后,封津阳亭侯,领中军,迁左仆射,后加侍中、光禄大夫。青龙四年卒,明帝诏书中称他为"柱石臣"。
东阳陈矫父子也位极人臣。陈矫的(?-237),字季弼,明帝时,晋封光禄大夫,迁司徒。
陈矫子陈本,西晋时历任郡守,列九卿,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陈本弟陈骞,魏元帝时,为车骑将军,迁侍中,大将军,出为都督扬州诸军事,假黄。晋武帝时迁太尉,转大司马。
还有一个淮阴县人步骘。步骘帕(?--248),宇子山,曾任孙吴骠骑将军,领冀州牧,代陆逊抚荆州、冀州,后代陆逊为丞相。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