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对峙的前沿重镇
在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中,淮安地区几乎都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场上的成败利钝,淮安时而属南,时而属北,时而以淮河为界分属南北。淮河南屏大江,北蔽中原。因此,沿淮的合肥、寿阳、盱眙、淮阴和角城(今泅阳县和淮阴区交界处的三岔、李口附近),都是军事重镇,5个军事重镇有3个在本区境内。盱眙城位于淮河中游,众山环峙,临淮守险,上接寿阳、合肥,下邻淮阴,北上可抄近遮断泗水,南下可直达建康对岸江边。淮阴城北对泗口,"东接山阳(今楚州区淮城镇),南通江表,兼近江都、海西之资,西有盱眙、寿阳之镇",实为"淮南之源本也"。这段引文中的江都是指今扬州城,是当时经济繁荣的全国性大都会。海西则是指今涟水县北境和灌南县境的海西县,是淮北盐的主要产地和集散中心,是食盐官营时代的经济重地。角城位于古泗水尾闾的分岔处,分岔以下分别叫大清河、小清河,大清河为主流和主航道,其入淮处叫大清口,也叫淮泗口;小清河人淮处则叫小清口。角城控扼泗水,紧滨淮河,翼夹二川。当时,南人长江必经邗沟,北伐中原必由泗水,加之原淮河两岸地区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宜稻宜麦,有垦殖之利。因此淮阴和角城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饰运无阻"的要塞之地。所以南北双方,守者都委以大将,攻者都遣以重兵。
对峙时期的重大战事
该时期在三大重镇及其附近发生的战事数以百起,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晋、前秦淮阴之战,北魏、刘宋盱眙之战,北周、陈泗水之战等。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派俱难、彭超率步骑7万进攻淮阴、上盱眙。谢玄腹背受敌,暂时退守广陵。俱难、彭超占领淮阴、盱眙后,次年五月又挥师东向,以主力6万攻晋将田洛于三阿(今金湖县境)。东晋京城震恐,增派水陆部队出援,谢玄亦自广陵救援三阿,激战俱难、彭超,获得大胜。谢玄与田洛遂乘胜追击,斩将截敌,率兵5万围攻盱眙,并大败前秦军于君川,迫俱难等弃守盱眙,退守淮阴。谢玄命何谦之等率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浮桥,前秦将领邵保战死,俱难、彭超仅以身免,前秦军退到淮河以北。此役暂时压下了前秦的气焰,延缓了其对东晋施加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步伐。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魏太武帝拓跋焘自广陵北返,以数十万兵力攻打盱眙,辅国将军臧质与盱眙太守沈璞一起,率领不到4000名将士,坚守孤城。北魏兵连月强攻,死伤染病过半,也禾攻下盱眙城,遂于次年春被迫退兵。刘宋军保卫盱眙城的胜利,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陈大将吴明彻攻周吕梁得手,又攻徐州,拦蓄泗水准备灌徐州城。周命大将王轨驰援。轨秘密派兵于泗口遍打木桩,以铁索贯穿车轮横截水流,断敌船路,并准备潜赴决堰。明彻闻讯人惊,急破堰撤退。企图乘决水之势入淮,然终被车轮、木桩所阻。王轨伏兵四起围困,明彻及其将士全部被俘。以后,淮境就全为北周占领。
侨置郡县和石鳖屯田
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一313年),因中原大乱,本区居民纷纷避地江南,散居武进、常熟等地,后来还在这一带置立临淮、淮陵、东海等侨郡侨县。同时,中原的士族大量向江淮地区迁移,淮阴一带是首先到达的地区。东晋名将祖逖,就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永嘉以后,又陆续有过多次较大的迁移,如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姚襄徙屯盱眙,"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宋明帝时,宋失淮北,又有大量流民移居江淮之间。由于流民南迁太多,曾先后在江淮地区侨置许多北方州郡,以为安置。东晋和整个南北朝时期,在淮阴、盱眙、山阳等地,先后侨置过徐、青、幽、冀、并、南兖、北兖等州和东平、阳平等郡,侨置县就更多了。
本时期,淮阴上下作为大规模的南北战争的前沿,经常出现"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但是作战的双方仍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通过战争的间隙,屯兵垦田,积蓄稻谷,作为军粮。魏正始初(约公元240到,241年),大将邓艾为了对付吴国,修白水塘,立8斗门,置屯兵49所,开垦水田12000顷。还修筑了石鳖城,用以积谷护屯。
邓艾所筑的石鳖城,历经两晋,特别是南北朝,一直是屯田积谷的中心。据考证,古石鳖域位于三角村(今洪泽县新集)、衡阳阜一线,这里有一条古道,宋《嘉定山阳县志》称其"向为边兵横趋大仪之路。"石鳖城即在这条古道上。
石鳖屯区的范围,按屯田12000顷计算,约合800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屯军的营房、活动场地、道路等,大约在850平方公里左右,这个面积,约当今新河(今楚州区里运河西)、白马湖、宝应湖以西,新三河以北,苏北灌总渠以南的地域。洪泽县考古调查也表明,该县汉、魏、晋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已挖掘的22处遗址中,汉、魏、晋址就占了11处。这11处遗址,几乎笼罩了该县的整个湖东地区,出土器物有各种陶器,还有兵器、陶窑,以及大量的两汉钱币。这些都显露了军队驻扎在此屯田的痕迹。
邓艾以后,晋建兴元年,琅琊王司马睿以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千人北伐。祖逖到了淮阴,一面铸造兵器,在石鳖等地屯田积谷,一面招募和训练军队,而后出泗口北上。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起,北中郎将荀羡先后镇守淮阴、下邳,他在石鳖等地大兴屯田,以为北伐之资,"公私利之"。永和九年十二月,姚襄渡过淮河,屯兵盱眙,招掠流民7万余人,设立官吏治理,从事农副业生产,紧邻盱眙的石鳖一带也安置了流民从事生产。
萧齐时,齐将周山图出于战略考虑,上书奏请于石鳖城立阳平郡。故齐、梁时,仍称"阳平石鳖,田稻丰饶。"
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北齐一度占有淮南地。乾明(公元560年)初,谷价昂贵,尚书左丞苏珍芝又建议修石鳖等屯,结果每年收获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廪粮充足"。
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陈大将吴明彻北伐,收复淮南各郡,得到阳平石鳖的粮食,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同时又抚慰安置流民,就近耕种于石鳖等屯,使军饷民食得到可靠的保障。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