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略_进入宋元时期的淮安!
    沿淮复线运河的开凿
    隋开大运河,其楚州和泗州之间,系利用自然河道淮河连接的,而泗州以下,特别是洪泽洼地区,淮水宽阔,白居易诗云:"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皇甫端题《洪泽馆》诗:"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郡反映了行旅在这一带航行的艰难和危险,而此段河道中的山阳湾段,由于泗水的汇人,水流尤为迅急,更被往来舟揖视为畏途险境。
    北宋时期,年漕运量高达600万甚至800万石,创我国古代漕运之zui。由于漕运量的增加,过往舟楫的增多,每年在楚、泗二州之间的淮河险途上损失的舟船,也猛增到170艘左右。因此,开河避淮便显得更加迫切。沿淮河右岸开凿的复线运河亦随之诞生。从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的100年中,复线运河分期施工,陆续完竣通航,"免风涛覆溺之患"。数百年谋求的避淮工程终于获得了成功。
    当时,楚、泗二州之间的淮河右岸,依次排列着淮阴、洪泽、龟山等较有名的城镇,复线运河的开凿,就是以淮阴、洪泽、龟山三大城镇为分野,分期分段完成的。
    shou 先开凿的是楚州到淮阴的沙河运河。据《宋史·河渠志》载:"楚州北山阳湾尤迅急,多有沉溺之患。雍熙中(公元984一987年)转运使刘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未克而受代。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
    《宋史·乔维岳传》又载:"又建安北至淮总五堰,运舟所至,十经上下,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时坏失粮,纲卒缘此为好,潜有侵盗,维岳始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积水,候潮平乃泄之。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因沙河运河在淮扬运河之西,故称"西河"。沙河至今清江浦及其以西地方,地势渐高,为延缓河床比降,保证河道水位,必须设置闸、堰,明代陈喧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乔维岳在沙河(西河)上置堰创二斗门也是因地制宜,顺乎情理的。二斗门的设置与现代船闸的原理是相同的,可以说,它是现代船闸的前身。
    继沙河运河之后开凿的是淮阴至洪泽镇的洪泽新河,又称洪泽渠。据《宋史·河渠志》及有关人物传记载,开洪泽渠是由马仲甫首倡,由许元实施,皮公弼复浚。开河时间,在公元l049年至1054年之间,开河长度为60里。
    zui后开凿的是自洪泽镇至龟山镇的龟山运河。《宋史·河渠志》:(元丰六年正月)"发运使罗拯复欲自洪泽而上凿龟山里河以达于淮,帝深然之。会发运使蒋之奇人对,建言:。上有清汴,下有洪泽,而风浪之脸上百里,淮迩岁溺公私之载不可计,凡诸道转输,涉湖行江已数千里,而覆败于此百里间,良为可惜,宜自龟山蛇浦下属洪泽,凿左肋为复河,取淮为源,不置堰闸,可免风涛覆溺之患'。帝遣都水监丞陈佑甫经度。佑甫言:'往年田斐任淮南提刑,尝言开河之利,其后淮阴至洪泽竟开新河,独洪泽以上未克兴役。今既不用闸蓄水,惟随淮面高下开深河底月l淮通流,形势为便,但工费浩大'。帝日:'费虽大,利亦博矣'。佑甫曰:"异时淮中岁失百七十艘,若捐数年所损之费,足济此役。'帝日:'损费尚小,如人命何!'乃调夫十万开治。"遂于"六年正月戊辰开龟山运河,二月乙未告成,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丈,深一丈五尺"。"既成,命(蒋)之奇撰记,刻石龟山"。这条复河,至元代运河改道之初还在使用。
    北宋时期的农业经济
    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增建。北宋前期,沭水宣泄不畅,位于其下游的沭阳、涟水等县水患频仍,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沈括任沭阳主簿,"疏沭水,为百渠九堰",使7000顷积潦洼地变成了能排能灌的上等良田。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又由朝廷统一部署,在市境内兴修了白马塘(今金湖县境)、渡塘沟、龙兴浦(今楚州区境)、青州涧(今洪泽县境)等水利设施。在涟水县境内,唐代开凿的运盐河也得到大规模的疏浚,使之畅通无阻。朝廷对疏浚此河很重视,河成后,哲宗皇帝赐名"通涟河"。通涟河不仅运盐,还便利了灌溉。
    由于社会安定和政府采取一些鼓励扶持垦殖的政策,加上水利设施的增修,北宋初期,大量的无主荒田得到垦种。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以后,政府又从福建引进耐早、早熟、适应性强的"占城稻"加以推广。这对两淮稻米产区实现稳产高产起了重要作用。"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这时期的淮境依然是鱼米之乡。
    北宋时期的工商业
    北宋时期,两淮沿海是重要的食盐产地,其中涟水海口场平均年销盐115000余石,海州惠泽(今灌南县境)等3场达477000余石。这些盐供销到徐、光、泗、寿州,以及江南的苏、杭、湖、常、润州与江阴军。这些地区多利用送酒粮的回空船,到淮北盐集散地涟水运回食盐。那时贩私盐的很多,屡禁不止。有些大盐枭甚至搞武装贩运,强行"闯关过卡。宋熙宁间,苏拭经过淮上,曾被政敌诬以贩私盐而险遭朝廷惩处。
    楚、泗等州的酿酒业也得到发展,开始学会酿制曲酒,当时有大酒、小酒之分。一般乡镇都有经营酿制业的"酒户"。天禧(公元1017到1021年)初,小酒户被下令停废,此后,酿制业主要被一些大户控制,并受到税收政策的保护。丝、麻编织亦较发达,生产的绢、绫、苎布和孔雀布还作为贡赋,每年都有规定的上缴额。元丰(1078至1085年)年间,楚、泗二州每年各需上贡绢10匹。
    南宋时期的南北战争及其影响
    北宋末年,波及本区的宋江起义的烽火刚刚平息,接着,金兵又大举南下,北宋灭亡。楚、泗二州遂成为南宋与金元对峙的前沿,再度受到兵火的长期荼毒。从宋高宗建炎(公元1127至1130年)初到宋金"绍兴和议"成立,10多年中,本区几乎无岁没有战事。此后,"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前,也都有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战事。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以后的10多年中,以参加"红袄军"起家的李全拥兵自重,飞扬跋扈于淮河南北,且反复无常,时而归顺南宋,时而投降蒙古,本区备受蹂躏,而以楚州、涟水为zui甚。旋又遭到蒙古军队铁蹄的践踏,楚、泗二州大地再度成为"兵马走廊"。其中较有影响的战事有:赵立保卫楚州之战,魏胜淮阴抗金之战等。尤以赵立保卫楚州之战zui为惨酷壮烈。
    金兵在占领海州、泗州、淮阳军等州、军后,从建炎三年冬开始,几次攻楚州不克。次年5月,金兀术又想借道楚州北上,遭到楚州守将赵立的严正拒绝。兀术大怒,以重兵强攻,并断宋兵粮道。城内无粮,军民以树皮充饥,击退金兵无数次迸攻。在一次城头督战中,赵立不幸被敌"飞杀"击杀。后其部将程括仍率部奋战。城破后,全体军民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故几乎全部罹难。
    人民痛恨侵略者的蹂躏,纷纷组织抵抗。尤袤《淮民谣》诗写道:"东府买舟船,西府买器械。问依欲何为?团结山水寨。"这首诗,反映了楚州、泗州一带人民结寨自保的情况。更有组织义军,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将南侵,宿迁人魏胜聚义士300人渡过淮河,攻取淮北重镇涟水、海州。人民纷纷参战,义军迅速壮大。金兵5次进攻,企图夺回海州,zui后一次集中20万兵力,都被魏胜和协同作战的官军挫败,充分显示出人民战争的伟力。后魏胜在淮阴抗金之战中,因敌众援绝,在撤退时,中箭落马而死。
    长期的宋金战争,便楚州、泗州一带人民毙逃殆尽,十不遗一。楚州保卫战之后不久的绍兴六年,韩世忠驻节楚州时,楚州城及其周围地区已成为无人区,田园荒芜,屋舍尽被破坏。幸好有几万从淮阳军(今邓县)志愿跟随来的老百姓,在韩世忠和梁红玉的统一安置下落了户,楚州才又炊烟渐稠。其它滨淮重镇,也有类似遭遇。
    经过战乱的农村也是一片凄凉。绍兴(公元1131到1161年)中,淮南老百姓多避乱逃散,淮南营田副使王实一次就"括闲田三万顷,给六军耕种"。"淮南丧乱后,安集亦未久。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等诗,是兵燹后的农村景象的生动写照。在淮北泗水沿线,甚至出现文天祥所咏叹的"清野百年久"的长期萧条。
    宋金议和与边境贸易
    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害怕民众的抗金斗争逾"度",无意组织积极抵抗,以收复失地,洗雪国耻,只想以民脂民膏来讨好侵略者,宁息边衅。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战场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与臭名昭著的奸相秦侩的谗言一拍即合,强令退兵议和,罢免抗金名将韩世忠、岳飞等人兵权,并对岳飞等横加陷害,与金人签订了"绍兴和议":宋对金奉表称臣,金册封宋主为皇帝;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领土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等等。后宋孝宗时,"隆兴和议"成,改为银20万两、绢20万匹。开禧北伐失败后,又议和,增加为银、绢各30万。
    为了按时交纳岁贡,宋在盱眙宝积山建立岁币库,储放每年送往金国的岁币,按规定,每年春季把岁币送到淮河对岸的泗州向金人交纳。
    当然,每次和议成立后,宋、金两国都照例开放边界,开展边境贸易。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绍兴和议"成立后,南宋在盱眙、金国在泗州,先后设置榷场,开展边贸活动。一旦兵戎相见,照例关闭边界。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后,金国在泗州、涟水,南宋在楚州、盱眙等地分别设置榷场。这些榷场,都是官营的,经营者必须向官府交纳关税。
    为了保护国家的关税收入,严禁私下交易或偷渡逃税。绍兴十二年,宋廷即曾下诏两淮漕臣,"严禁私渡过淮之人稍有透漏。"绍兴二十九年,金主完颜亮下令撤除两国边境其他各榷场,只保留泗州榷场,每五日一次开场;南宋旋即也撤除其他榷场,只留盱眙榷场。金国于泗州榷场增场屋200间,宋遂亦于盱眙增置如金国泗州,并创渡淮需持官发木牌例,这种木牌又叫"关子牌"。对商旅逾期不归者,则以私渡论处。
    但是,由于边境贸易的暴利驱使,一些商贩遂贿赂官府,私渡过淮。装载"茶货钱宝"的商船,原先是"自楚州差人坐押至洪泽(镇)止,行运河便可稽考。今乃以固水为名,于淮阴县列小舟不下千余只,一才车船人淮,经过北岸直人清河,无所不往,所失朝廷课利不可数计",宋廷忙下令严禁。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宋廷还派出3名官员,专门查禁由高邮到两淮和盱眙的私渡船只。但是屡禁不止,特别是住在楚州和盱眙一带的本地商贩、船民,渡淮如履平地,称私自渡淮贸易为"骑淮"。一段时间,宋廷决定大力发展骑兵,战马腾贵,盱眙、楚州的私贩者便"骑淮"贩马。"沿边恶少多以平市买马为名,越境作过,渭之。骑淮',又渭之。跳河',往往出境偷马,时致喧闹。"这虽可能造成边衅,但对于当时淮安养马业的发展,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边境贸易的开放,对淮境经济的复苏,无疑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