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略_明至清中叶时期的淮安府
发布时间:2020-4-26 6:49:40 作者:郭寿龄 来源:文史淮安 浏览量:3839 【字体:
大 中 小】
古代史略_明至清中叶时期的淮安府
明代的淮安大移民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风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
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张士诚。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风阳府。泗州、盱眙为交通要道,经明末大乱,人口锐减,时均属凤阳府,故迁移的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如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
明中叶,实行"中盐法",晋、徽商来淮业盐,并就地定居繁衍。涟水望族程氏,"先世本歙人也,明季始迁安东。耀南县城新安镇,是明朝中叶安徽新安商人在此兴集命名的。高沟地区的汪、程、吴等姓,其先也是安徽歙县人,也是因经商就地「居的。淮安河下镇是著名的徽商、晋商聚居地。
这些移民与淮安土著居民一起,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相互婚配,对准安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代的军防建设
淮安作为黄淮运交汇处咽喉重镇,也是军队驻防的重点城市。在明代淮安不仅驻有淮安卫、大河卫,还有督漕总兵官所率相当数量的护漕兵丁。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壮(亦称民兵)组织。时淮安府各县民壮,少则200余名,多达580名。各县民壮都有专门的训练场地,每年
都要进行集训。开始时分为三班,"一班在官守城,二班归农。"后来"归农者极少",多成为长年服役,不仅守城,还充当捕快和吹手侍从等杂差。
同时,统治者还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营造区域性中心城堡---淮安城。因此,在本区的古城中,以淮安府城zui为坚牢高峻,易守难攻,素有"铁打淮安城"的口碑。准安城分为旧城、新城、夹城(亦称联城),俗称"淮安三城"。
三城之兴,各有起始,而以旧城zui早。旧城始筑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唐、宋时代屡有修治。宋孝宗时,陈敏重加修葺,金国的使臣过淮,见楚州城雉堞坚新,称为"银铸城"。"元至正间,江淮间兵乱,守臣因土城之旧,稍加补筑。"明王朝建立之初,增修,包砌砖石,并在四周修建了城楼敌台。明初增修的旧城周回11里,东西径、南北径都是525丈,基本是正方形,城高30尺。有5座城门,东日观风门,南日迎远门,西日望云门,北日朝宗门,西南稍北有门曰清风门。后清风门堵闭,4门名称亦更改:东曰瞻岱门,南曰迎董门,西曰庆成门,北曰承恩门。四门皆有子城,城上有城楼,又有角楼3座,窝铺53座,还有3座水门。嗣后,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均有规模不等的修治。特别是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漕督周天爵又新建2座炮台、4座过街楼,意在使城防增强对洋枪洋炮的抗御能力。
淮安新城在旧城北一里多,"高二丈八尺,围七里零二十丈,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径三百三十四丈,为门五:东曰望洋,西曰览运,南曰迎薰,北曰拱极,小北门曰戴辰。门各有楼,惟小北门无。东西有子城,角楼四,南北水门二,窝铺四十八座,雉堞一千二百座"。按:新城就是古北辰镇地,西瞰运河,北俯长淮,东南接马家荡。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守淮安时始筑土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淮安卫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力口以包修,后明永乐、正德、隆庆、万历,清乾隆、咸丰中均进行过修治。
淮安夹城(亦称联城)在新、旧二城之间,东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起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西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起旧城西北隅,接新城西南隅。有四座城门,东南曰天衢门,东北曰阜成门,西南曰平成门,西北亦曰天衢门,东西域有4座水门。开始修筑时高只有一丈四五尺,后加高六七尺,加厚四五尺,有4座城楼。联城本为运道经临之地,粮船屯集之所。嘉靖间倭寇犯境,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漕运都御史章焕奏准建造。明万历二十三年、清乾隆九年,先后加筑、修新。其后岁久渐圮。
淮安三城西接运河,北阻黄淮,三城一体,首尾呼应,有固若金汤之誉。这在全国都极少见,故淮安三城名扬四海。明代倭寇、清代太平军和捻军,都知难而止,未能将其攻克。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筑于明代的淮安新城藏军洞。《重修山阳县志》卷十九记载:"藏军洞在新城东门外"。又云"新城东门楼下有地洞,深不可量,周环丈余,乃创城时建,从地下直达柳浦湾,去城三十里。万历末年,农人浚菊花沟,见砖壁,毁之不穷,即地上量度之,直至新城东门下,始知为藏军洞也。"2000年,市地震局请省地震局专家以高级仪器在地面探测,证明藏军洞仍在地下,且大部保存较为完好。西起新城东门,东至今楚州区季桥乡境(柳浦湾属之),近15公里长,其宽度一般为3一4米,还有岔道,岔道zui宽处有近10米。
构筑这么长的地下通道用以行兵、藏兵,很显然,主要是用来夹击攻城之敌的。此洞在明嘉靖年间抗倭时,曾藏兵设伏于内,对倭寇实施有效夹击,并取得抗倭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清江浦的兴起
宋乔维岳开的沙河,至元末已是河床淤塞,闸坝湮废了。明永乐间,平江伯陈喧总督漕运之初,往来船只均是至淮安新城(河下)盘五坝人淮。漕船由新城东门外东北的仁、义二坝入淮,官民商船由西门外西北的礼、智、信三坝入淮。过坝时,重载之船必须把货物剥卸下来,将空船拖过坝,再把货物装上。入淮后逆水而上,至清日入黄河。这一段水流特别迅急,每船往往要用上百个纤夫拉,故"逾淮达清河,劳费甚钜"。
为了"免过坝及风涛之险",陈喧进行了走访和实地勘察,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循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20里,导引湖水由鸭陈口大淮,这条漕河被命名为"清江浦"。为了节制水位,还在清江浦上建了板闸、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五道闸。清江市的兴起,即缘起清江浦河的开凿。
陈喧主持漕政时,推行了一种"支运"制度。即在淮安、徐州、临清等运河沿线重镇,分别建筑中转粮仓,各自接纳指定地区的民船送来的漕粮。"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百五十万石于淮安仓,苏、松、宁、池、卢、安、广德民运粮二百七十四万石于徐州仓,应天;常、镇、淮、扬、凤、六、滁、和、徐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临清仓,令官军接运入京、通二仓"。据谈迁《北游录》载,明代的淮安转搬仓建于清江浦,有40区仓房,皆"坚基广厚,倍于常制"。转搬仓由户部的派出机关---户部分司(今清晏园即其旧址)监理。
此后,这里又创办了全国zui大的内河湾船厂---清江督造船厂。清江船厂的厂址,在清江浦河南岸,处于山阳、清河二县之间,其中心位置东去山阳县城、西去清河县城各30里,大致在旧城区之内。清江船厂后来发展到拥有4个大厂、80个分厂,工匠牙役商人近万,厂房工棚延绵20余里的规模。清江船厂由工部的派出机构工部分司(今市区纪家楼一带)监理。
在陈喧总漕之前,今市区大部地段还是人烟较少的"闲旷之地",自清江浦疏凿、四道闸修建、转搬仓落成、造船厂投产之后,这里遂变得热闹非凡:江西、湖广、浙江的粮船要到此卸粮以入转搬仓,其它路过的粮船要到此停泊稽延,运粮官军要在此辗转忙碌,造船的工匠牙役、官佐兵弁在此食役卜居,往来的商贾在此招摇过市,争相渔利…。往日的"闲旷之地",很快便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了。"清江浦"也因此成为这一这通埠的名称,而清江浦河则与淮扬运河一起,被称为"里运河"了。即使经过明末清初的军事政治大动乱,清江浦作为交通枢纽、军事要冲,仍"居人数万家,夹河二十里"。到清乾隆年间,清江浦达于鼎盛,乾隆四十年,人口50余万。仅从这一数字中,即可想见其当时的繁华。因古末口而兴起的淮安城,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清江浦所取代。
淮安和明清漕运
漕运是事关"国脉"、事关国家稳定的要务。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和漕粮运输的安全,于淮安设置督管漕事的大臣,"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湾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
关于负责漕运的职官,明朝初年设有漕运使,不久罢去,而以勋爵大臣负责。永乐中设漕运总兵官,一般为正二品衔。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以漕运不继,始以副都御史王站为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及徐、和、滁三州,驻节淮安,与总兵官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而总兵仍居总漕之上。万历年间,李三才任总督漕运事,三才性格刚毅而雄辩,且文武全才,漕运总兵官、新建伯王承勋对他很是敬畏,不敢与他分庭抗礼。不久,李三才又上奏朝廷说,海运停废已久,漕运总兵官没有必要再设置,朝廷遂采纳他的建议,将漕运总兵裁撤,而专任文职。
每年年初,总漕巡视扬州,经理瓜洲至淮安的湾船过闸事宜,总兵官到徐州督管漕船过百步洪、徐州洪等,理湾参政管押赴京。所渭"督催有御史、郎中,押运有参政,监兑、理刑管洪、管厂(造船厂),管闸有主事,驻山阳(楚州区)、清河(淮阴区)。"其后,参将、郎中、御史及催趱、主事五员奉裁,惟留漕运理刑,刑部主事一员专驻山阳。
清朝立国之初,在淮安设总督湾运部院兼巡抚事。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设满洲侍郎一员,与总漕同驻淮安,名为总理。顺治十八年,在凤阳另设巡抚,总漕专管漕政,而将总理撤回,刑部理刑亦裁撤。总漕一般由从一品大员担任。惟漕储道至康熙四年才裁撤。而各省则有督粮道,皆遥相隶属。还有监兑、押运府佐等官。雍正中,设巡视南漕御史二员驻山阳,后又以一员驻山阳,一员驻济宁。
漕运之法,明永乐间,平江伯陈喧主持漕政时,对湾运制度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一种叫"支运"的制度,即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运河沿线重镇,分别建有转搬粮仓,各自接纳指定地区的民船送来漕粮,然后再分别派官军承运到指定的地点。
宣德六年,又采纳陈喧的建议,实行兑运,"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是为兑运。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又有改兑之议。
清初,湾政沿袭明制,用旗下长运。"长运者,令瓜、淮兑运军船往各州县水次领兑,民加过江脚耗,视远近为差。"然积久弊生。两江总督陶澍说:"湾政首禁浮收,而浮收之原由于旗下之索加帮费;旗丁之索费,又由于沿途公用,及通仓胥役、催趱员弁索费于旗下。故历届兑漕,州县有协济之款,积久视为应得,更思逐渐加增,以倡率停兑为挟制之端,以勒措通关,为刁难之具。水手出入淮境,不虎而鼠,首尾帖然,及到江南,则玩易官府,欺凌民船,霸道横行,莫敢正视,旗下之爪牙也。卫官在淮,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椭其章服而扑之,及到江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下之羽翼也。此辈既托词多取于州县,州县亦必藉口浮取于小民,加五加三,风筛雨耗……此在民之害也。"清中叶,由于会通河淤塞,"而胶莱故道又难猝复,借黄转搬诸法行之又不能无弊。"于是道光皇帝采纳了英河、陶澍、贾长路等人的建议,恢复海运,由上海雇商船经由海道将江南漕米转运到京城。自此河运渐废,改兑制度亦形告寝。
江南各省湾船到淮时间,一般都是在农历十一月以后和第二年三月份以前。一到此时,各地漕船每加船结为一帮,在押运同知、通判,以及帮长干总、帮办武举等带领下,云集于淮关,待漕运总督亲自盘查,发给签条后,方得过清江浦附近四道闸入淮入黄。
就漕运数量言,明代一般每年450万石,zui高达640多万石。清代一般每年为400万石,zui高也未超过500万石。从宋至明、清,湾运量的递降,并不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而主要是因为自宋以后,特别是明中叶以后,黄河夺淮日趋严重,运道日益艰难,不能承受更大的运输量。明清两代,因运道经常淤浅,只能用吃水不超过三尺的浅底船运粮,每船只能装三四百石。由于运载量小,运军多,加之漕船经常毁于风涛,故运费特别高昂。这些运费都加在农民头上,农民已经不堪承受。
淮安钞关的设置
位于板闸的淮安榷关之设始于明代,起初止有商税,没有"船钞"。永乐十四年,设户部钞关于淮安城西北厢的版闸。又允许工部分司设卡抽分,以弥补清江督造船厂造船经费的不足;允许户部分司淮安转搬仓征收储粮税。工部抽分和户部储粮的税卡均设在清江浦。
延至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因"钞法"难以实施,年年不能完成预定的征收计划,实行改革。淮关"船钞量船之大小修广而差其额,谓之"船料"。凡本色钞三百万余两、钱六百余万文,折色船料正余银二万二千七百余两。此淮榷改钞为银之始末也。"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淮安钞关被裁撤,七年复设。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经奏准,淮关自当年始,将超额征收的银两全部上交充公帑。
榷关官员,初差御史及户部官员监收,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撤回户部主事,令淮安府委派同知等官监收,有时又令巡按御史兼管。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专差南京户部委派一位官员监收,每年更换一次,以免积久弊生。清顺治年间,淮关监督满族、汉族各一员,接着又特命内府人员出任,不由户部推派,另外派"笔帖式"一员为副手。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淮关监督准泰奏请"笔帖式"二员来关帮办,名曰"委员"。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又增设巡检一员,以加强护税。护税武装,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拨千总一员带兵守护淮关金库。
船至关前,必须先完税,经检验后,方能开闸放行。清郭瑷《淮阴竹枝词》生动地吟道:
百子堂前漕复漕,天妮闸下浪如山。
篙师鳞次踏霜立,小吏披裘放早关。
淮关岁征额,在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以前,基本未变,为23000两。天启三年起,因为清军侵扰,及后来镇压农民起义等,先后增加了"辽饷银"、"新饷银"、"代补银、桃二邑误派辽饰银"、"助饷银"、"练饷银"等,共达77875两多,比正额多了2.4倍。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额税仍为23000两。而将明天启以后递加饷银减半征收,为27000余两,两项合计为50047两多。顺治八年又增加到58300两,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因办铜(造铜钱)不敷,加银一万七百六十九两凑买铜斤,岁额遂为六万九千六十九两。"后又陆续增加到"十一万九千五百二十三两有奇"。
户郡储粮税缘于明永乐间漕粮都以民运。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设淮安常盈仓于清江浦,岁储江南漕粮70万余石,"后以漕粮改兑,俱用军丁长运,而转运之制遂罢。淮仓所储米麦无几,专给江北庐、凤、淮、扬四府运军行胡等粮。万历八年,题准将淮安府四税银并商税银俱属淮仓户部征收,于是管仓兼管抽税。清康熙间,王渔洋为船政同知,以十里之间,三处设卡收税,增弊而病商,令"商贩裹足",向漕督帅颜保建议,上奏朝廷合并收税,获准。九年(公元1670年),遂将淮仓户部征收的"四税银"、"商税银"共308叨两8钱,归并淮关一起征收。
工部抽分厂关由工部都水司官一员督理。凡竹木钉铁油麻等造船物资,实行三十税一。初无定额,每年大约1.2万两左右。后来因课额不敷所用,兼税及船只、货物,有"抽分"、"余羡"、"船钞",还为兼济河工经费,而增收"由闸"、"石价"、"梁头"、"扣利"、"折夫"等名目,年额共51225两多。
淮关还统辖宿迁关、庙湾口(今阜宁县城)。连同淮关,通计五关正额银254363两多,加上报解盈余银,每年为364363两多。
至清中叶,淮安榷关官吏贪黩,管理混乱,远近闻名。关于胥吏多方苛索、徇私舞弊之情况,清黄钧宰《金壶七墨》中记述了一件很典型的事:"淮关额税二十万,而岁征于商者,莫知其数,自监督左右,下至环关而居者,靡衣鲜食,咸取给焉。钧宰归自清江,早关未放,时方严寒,舟子商人,股栗以待。久之,众拥一少年盛服至,次第报验讫,则官舫华仆,持柬讨关,少年皆领之。zui后至一破舟,载货浮于所报,少年怒,嗾从者话之,鞭苔交下,豕牵其人而去。或问:。少年官乎?'舟子日:"噫嘻远哉!老于车者识轮轴,老于舟者知舵木,是人姓名曰老谷,关督司阎妻弟之仆也'。"淮关监督看门人的妻弟之仆,竟能如此作威作福,逞论其他!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