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镇是千年古镇,关于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的故事脍炙人口,然而平桥有桥吗?如果有,是怎么横跨于运河上的?而且还是一座平的桥!这些问题一直却是很多平桥人和一些学者的困惑。
    今天走到平桥的运河边上,是看不到桥的,过去有没有桥呢?平桥的名字是因桥而来的吗?
    我们先探讨di一个问题。根据《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记载:“平河桥,城南四十里,宋时建,今废。”《续籑淮关统志》卷四乡镇记载:“平河桥镇,郡城南四十里,距下一铺口二十里。昔桥今废……”明代著名作家吴承恩,来平桥时写过一首《平河桥》诗:“短蓬倦向河桥泊,独对清溪枕臂眠……”平河桥是平桥以前的名称,通过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平桥以前肯定是有桥的,因为这些史料既有官方的正史所记录,又有名人学者的诗述,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根据《乾隆淮安府志》的记载还可以得知桥的建造时代应该是宋代,而且确实在宋代一些史料上也已经有了平河桥的记录,如《宋史•列传》、《参天台五台山记》等史料中均提到了平河桥。
    那么这座桥真的横跨于运河上吗?
    应该说,跨运河之桥并非不可能,翻查史料,历史上我国建造了很多跨河大桥,仅在京杭大运河上,就有不下百座,但大部分因为河道拓宽、河床升高、自然天灾、战争等原因被毁,然而直至今日,依然保留下来了十余处跨河大桥,如:一、杭州拱宸桥,桥梁总长98米,宽5.9米,中孔净跨15.8m。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为三孔石拱桥。 
    苏州的觅渡桥,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单孔拱式。三、杭州余杭广济桥,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属七孔石拱桥。这些桥的长度大部分在百米左右,均是横跨在运河上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宋时平桥段运河面也在百米左右,在河面上有一座桥呢?其实,建不建桥要看作用,过去在运河上所建的桥,大部分都在城中或城边,即便是建造在乡镇,桥的两边必定都是繁华之地,或有通路的必要性,乡镇之间隔大河离的太远的,一般会使用船渡,平桥的西河岸自古以来几乎全是农田和水塘,乾隆第三次南巡时诗中描绘其为“泽国”,试想当时有必要在此处花巨大成本建一座跨河大桥吗!答案可想而知。
    应该说很多认为有跨河桥的人是受了《乾隆淮安府志》所记载的“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的影响,其实这是府志对平河桥镇的记录,是说运河的西面也有部分田地是属于平河桥镇的。而在同书记载中对桥的描述是“宋时建,今废。”
    既然河中没有跨河桥,那么桥在哪儿呢?
    来看运河上保存下来的另一座大桥,苏州吴中区的宝带桥:它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在京杭大运河的一侧,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桥长316.8米,桥孔53孔,用坚硬质朴的金山石筑成。它的建设背景是:当时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土作堤,可是,一旦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遇到泄洪是会被涗涌湍急的洪水冲决,最好的方法是以桥代堤。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可见,宝带桥是建在运河边上,连接澹台湖的,作用是遇汛时引诸湖、河水入海,是一座代替堤坝的桥。这里最奇的是宝带桥长316.8米,却几乎是一座平的桥。
    再来看古人在关于平桥的诗句中给我们留下的信息。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埙(1476—1562),退出官场后,居住在平桥九洞地方,有一天他走在桥上,感慨即兴做了以《平桥》为题的诗一首:“古渡徒杠成,南北半分路。极目望征帆,名利竞朝暮……。”先看前两句,“古渡徒杠成,南北半分路。” “徒杠”出于《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意思是可以行走的木桥。这两句是说古老渡河上建成的这座可以行走的木桥,是连接南北的,即为与运河平行的。再看第二句“极目望征帆,名利竞朝暮”。也就是说站在桥上是可以看到远处运河上船帆的,如果诗人说的这座桥不是代替堤坝,建在运河边上的,而是在河堤东侧下一个小河中的桥,是看不到远处运河上的船帆的。
    再看著名作家蒲松龄在康熙九年写的一首《平和桥贻孙数百》:“平河桥上会通津,桥下黄流注海漘……。”这里给了我们几个信息,首先平河桥是南北通津的,且是重要干道,历史上运河东堤恰是南北通津的主要官道,又称“驿道”。另外桥下流过的水是含黄河水的,是向东流入海的,这与苏州的那座“平桥”几乎如出一辙。
    乾隆也在平桥作过一首诗:“小泾南接大泾河,浅洞沿堤泄涨波……。”描述了平桥南端的河道情况,说明此处很多涵洞和大小河道的排黄泄洪作用。
    通过上述的史料和诗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平桥历史上是有桥的,而且确实是平的桥,桥建在运河东堤上,连接南北驿道,位置大概在平桥镇的南端(现九洞村一带),桥下通过的是排洪的水,每当洪汛来时,其它湖河水流入运河,运河水位升高,便会通过桥下留向东,直至江海。 
    再者,桥的初建时代应当是宋代,因为各种原因毁于明中期(这期间缺少史料),不久后因为桥的作用不得不在同地又建起了一座木桥,之后木桥又经历了数次毁而复建,因为河床与河堤都是在不断提高的(根据2011年在里运河考古中,切的河堤断面可以看出,从晚明到民国时期河堤提升了近五米)。直至雍正朝前后,该桥最终毁去,不再搭建。应该是大小泾河的作用,还有其他涵洞的出现,代替了需要不断提升的平桥,这座连接南北、排黄泄洪的木桥于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5

苏ICP备10068214号-1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05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