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细描/百花园里竟妖娆/千金散尽胭脂井/只为,博得夫人一笑”,这是我探访粉妆巷时作的一首小诗。
扬州古城有旧城、新城之分。以小秦淮河为界,河西至骚狗山为旧城,史称宋大城。河东至古运河为新城,为抵御倭寇而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扬州知府吴桂芳筑新城之前,扬州旧城北依蜀冈,西邻骚狗山,南濒古运河,城市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独特。特别是濒临古运河的城南区域,交通便利,商贸发达,环境宜居,是大户人家的扎堆之地。商贾、官宦、文化名人,他们就像一颗颗发光的星星,洒落在每一条老街古巷,时而闪闪烁烁,时而熠熠生辉,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或催人奋进,或温馨动人的城南故事。粉妆巷,因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女眷居住于此,香艳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扬州人。
粉妆巷位于扬州城区甘泉路中段南侧,北接甘泉路,南连下铺街,长400余米,是一条与常府巷平行的南北向巷道。说到粉妆巷,就不得不提明朝开国元帅常遇春。常将军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朱元璋赐他扬州房产,元帅府所在街巷为常府巷,女眷们住附近榆柳巷,后因女眷们梳妆的胭粉味熏香了一条街,人们便把这条巷子称为粉妆巷,榆柳巷的巷名便渐渐被人淡忘。
常遇春虽是一名武将,但对待家里的女眷却是温柔倍至,体贴有加,被人们戏称为“爱武装更爱红妆”。他的夫人是明军大将蓝玉的姐姐,夫妻二人虽说离多聚少,但感情深厚,十分恩爱。常将军连年征战,每到一处,都会为夫人寻觅美容养颜的偏方秘诀。一段真情,虽逢乱世,恰也巧遇花期,唯美了一条粉妆巷。常府巷与粉妆巷的温情互动,被人们合称为“情侣巷”,而常府巷与粉妆巷之间演绎出的闺房风雅故事,也赢得了扬州人的赞誉和怀念。常将军的家国情怀,从此在巷陌坊间世代传颂。
这是一条曾充满胭脂香气的小巷,大户人家的墙角窗沿仍开着一朵朵温婉的花。光阴流水,花开花落,一件件风尘趣事,妖娆与繁华,深深缠绵在粉妆巷的岁月深处。位于粉妆巷27号的清代绣楼,相传为甘泉县衙县长的女儿所居,目前虽已成为一幢无人居住的危楼,但从它的规制看,当年应是一幢很有气派的闺阁。伫立在回廊环绕的全木质建筑绣楼前,我们能想象出这位县长家的千金小姐,定是一位端庄大方才华出众的绝代佳人。受环境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大凡扬州书香人家的小姐,她们的身上都潜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优雅,也唯有如此品位的女孩,才配居住如此品位的绣楼。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粉妆巷,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曾有过不同的韵味,发生过许多或香艳或励志的故事,出现过许多不同凡响的人和事。清代“三风太守”吴绮,就是出生、居住于粉妆巷里的一位传奇人物。
吴绮(1619-1694),字园次,扬州人。清康熙五年(1666)至康熙八年任湖州太守。吴绮在湖州任太守期间,因推行“多风力——勇作为敢担当、尚风节——秉风骨持节操、饶风雅——复胜迹兴文化”,受到当地百姓拥护,百姓称之为“三风太守”。他还把扬州文化带到湖州,努力倡导清明修禊,人数多达“万目聚观”的程度。
吴绮还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一阕“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被广为传诵,故有“红豆词人”称号。相传梁溪(今无锡一带)有一位女子,见而悦之,将“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这两句写满家中四壁,日夕歌咏,“红豆词人”因此得名。吴绮终因“浪漫清高”失官回扬州,在朋友的资助下于粉南巷购得一废圃为居所,并自书“种子林”题门额。从此,“三风太守”“红豆词人”“种子林”成了古巷有趣的典故。
岁月荏苒,时光倾城,云烟轻卷,红尘风暖。漫步于文化情感丰厚的粉妆巷,犹如穿越时空,漫步星云。这条看似貌不惊人的古巷,总有那么多名流的面孔在小巷深处与你不期而遇。著名小说家王钟麒、扬州名点千层油糕首创者高乃超……他们都来自粉妆巷,来自粉妆巷的历史深处。粉妆巷也因为和众多名流的不解之缘,奠定了在扬州老街古巷中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草根诗人,爱好写作。潜心研究扬州历史文化二十载,对扬州小巷情有独钟。写有扬州小巷诗300余首。
信息整理:扬州拓奥普电力设备厂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归本单位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3

苏ICP备10068214号-1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